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摄影的“两条路”摄影的“两条路” 打开文本图片集 1857 年 , 英 国 摄 影 家 奥 斯 卡 · 古 斯 塔 夫 · 雷 兰 德 ( OscarGustave Rellander)用叠放拼贴的技法创作了一张著名的照片——《人生的两条路》(Two Ways of Life)。在 16 英寸 x31 英寸的画面中,充满寓意地展现了一个古老的北欧传说:父亲带着两 4"JL 子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信教勤勉的人生,另一边是懒惰堕落的生活。据说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看到这张照片时,颇为感慨,随即买下了这张照片。因为这张照片在“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会”上受到普遍赞誉,成功地与绘画、雕塑比肩而立,展现了摄影的艺术可能性,雷兰德因此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 风风雨雨走过 175 年,摄影自身实际上就是由“两条路”曲折编织而成:一条是摄影术的“大众化”之路,摄影的技术门槛一点点被摧毁,影像的猎取和传播越来越容易;另一条是摄影的“专业化”之路,摄影的分工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复杂,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高。 摄影的“大众化”显而易见。 在摄影术发明之初,照相机、镜头等器材十分笨重,且昂贵不易得。据记载,一套“达盖尔法”摄影器材(照相机、金属版磨制用具、显影箱和化学药品等)重达 50 公斤,售价 400 金法郎,相当于那时一个普通工人 8 个月的工资那时候,摄影家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光学和化学知识,尤其是感光材料一般需要摄影者自己制备,耗时费劲,倘若赴野外摄影,那大包小包、挑夫骡马,几乎就是一场规模盛大的“武装游行”。 摄影术发明之后的 1840 年代,法国、英国先后出现了专门生产照相机和镜头的厂家;1851 年,火棉胶(湿版)摄影法发明并大行其道,并出现了工业化生产的蛋白相纸;再到 1871 年溴化银干版技术出现,1888 年乔治·伊斯曼推出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胶卷照相机——“柯达”(The Kodak)和配套的照片冲印服务,以及随后大行其道的胶卷和小型化照相机,摄影产业终于实现了工业化——照相机、镜头、感光材料、后期印放照片材料等统统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将摄影者从自己制备器材中解放出来;复杂繁琐的后期胶片、照片洗印工作与拍摄过程分离,商业性的洗印服务使摄影的技术门槛降低到普通人可以接受。 20 世纪 60 年代末,日本照相机厂家掀起的“自动化”浪潮,使摄影不再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过程,任何人只要瞄准拍摄对象、按下快门,一张影像清楚、曝光准确的技术上无瑕疵的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