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旅游地形象屏蔽理论国内讨论综述旅游地形象屏蔽理论国内讨论综述 [摘 要] 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起明确形象的旅游地,会给其他相类旅游地产生一定的形象影响,形成形象的屏蔽效应,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讨论已经形成一定的积极成果,本文对这方面的相关理论讨论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适当分类和评述。 [关键词] 旅游地 形象屏蔽 评述 很多旅游地经过长时间的进展,早已被旅游者熟知,在旅游者心目中已树立起明确的形象,成为了较为成熟的旅游地,而旅游业自身联带进展的属性必定使一些具备一定条件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搭便车”式的进展。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进展中的这些旅游地或景区在旅游者看来可能只是一种“绿叶”角色,无法给旅游者一种明确的形象表达,于是便在旅游者的心目中处在了成熟型旅游地或景区的形象屏蔽内。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一定的讨论成果。 一、国内关于旅游地形象屏蔽的相关讨论 我国关于旅游形象屏蔽的讨论,主要是以旅游地为主要对象展开的,而且讨论的屏蔽内容包括了旅游地各方面的情况,如旅游资源状况、旅游服务供给的宏观条件和微观条件等,在实证讨论方面主要是以某个城市或旅游景区点为主。关于旅游地或旅游景区形象屏蔽作用机理方面的理论讨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 旅游地屏蔽现象的讨论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和对生态学空间竞争理论的借鉴而展开的。张凌云(1989)做过针对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方面的论述。保继刚对同类型景观的空间竞争进行过讨论,如对滨海沙滩型旅游资源的空间竞争分析(1991);对以石林为代表的类似性较高的喀斯特景观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竞争的分析,并提出了“替代性竞争”的概念(1994);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对名山旅游地(1994)的空间竞争也进行过讨论。 1993 年,王衍用在《孟子故里旅游开发战略讨论》一文中分析了同类旅游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认为资源级别高的旅游地对资源级别低的旅游地的进展会带来负面影响,首次提出了“阴影区”的概念,认为处于阴影区的旅游资源存在减值效应,旅游开发会受到限制,并运用孟子故里进行了实证讨论,后来的进一步讨论提出了旅游开发中的“阴影理论”。陈传康、王民等(1996)通过对北京文化景观的强大“阴影”效应的讨论,评价了“老北京城”微缩景观项目的可行性。 1993 年,许春晓在《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讨论》一文中,提出了旅游资源之间存在着屏蔽现象。20XX 年,许春晓在《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