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与民众劳动观念的重塑

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与民众劳动观念的重塑_第1页
1/6
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与民众劳动观念的重塑_第2页
2/6
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与民众劳动观念的重塑_第3页
3/6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与民众劳动观念的重塑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与民众劳动观念的重塑 [摘 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教育运动, 其目的是在实现扫盲教育的同时,激励民众参加政治的热情,动员民众,尤其是广阔农民投身到抗日战争及社会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去。边区社会教育的开展,立足乡村社会的实际,寻求教育与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扫除文盲的同时,实现了对民众劳动观念的重塑,从而推动边区生产的进展,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关键词]新晋察冀边区;社会教育;劳动观念的重塑 抗战时期,社会教育作为中共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方法是以乡村村落为单位,以冬学、识字班、小先生制、黑板报和读报组等为组织形式,其目的是在实现扫盲教育的同时,激励民众参加政治的热情,动员民众,尤其是广阔农民投身到抗日战争及社会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去。关于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以往讨论过渡注重了对扫盲教育的讨论,而忽视了社会教育与民众生产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既是识字扫盲教育,同时又在与边区生产的结合过程中,对民众传统劳动观念实现了改造,推动了边区生产的进展。本文以晋东北部分县市为中心,对社会教育与抗战时期边区民众劳动观念的重塑等问题进行论述。 一、问题的提出 晋东北地区作为边区最早开辟的地区,民众多以农民为主,他们是边区生产和战时勤务的直接承担者,甚至是其子女也不得不因生活问题,而参加一定的劳动,从而也影响了民众对于边区社会教育开展的态度。费孝通先生在有关传统中国农民社会的论述中曾指出,“在一种匮乏的经济中,很少有人能有足够的闲暇来学习。务农是中国人的主要职业。农民们在土地上的劳动耗费了他们的精力,劳动时间漫长而难熬,并且只能从中得到很少的收入。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希望有长期闲暇的。”[1]抗战初期,边区物资的匮乏,军队补给的短缺;相持阶段后,日伪对边区的疯狂“扫荡”更使边区生产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抗战的一切,生活的一切,实质上都是农民所给。”[2]实行“抗战教育政策”的边区社会教育,在对广阔民众进行智识启蒙的同时,如何“与生产相结合”是边区在开展社会教育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为了能够切实解决根据地军民面临的生产生活困境,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然而边区面临着另一问题即民众对生产劳动的传统认识。由于世代生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与民众劳动观念的重塑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