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期刊自引情况分析 期刊定量评价采纳了一系列的指标,例如影响因子、他引量、互引指数等 ,在这些定量评价指标中,影响因子目前虽然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但它仍然是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质疑和批判,这与影响因子的定义和过分使用影响因子有关[1]。在影响因子的定义中,被引用量是不区分他引和自引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区分的现象,有些期刊为了提高影响因子,盲目地进行自引,所以在 2024—2024 年版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评价体系中,去掉了所有涉及自引的指标,只保留了他引量作为其评价引用情况的指标[2],但在 2024 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价体系中仍然采纳了一些自引的指标,并且认为期刊需要一定量的自引,只是将自引在期刊评价中的权重进行了下调[3]。自引可以反映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揭示各个国家、学科、专业、团体、语种、杂志等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论文中的自引量往往反映科学讨论的进展水平和动态,可以定量地鉴定学者的著述动态和征兆,掌握某一课题的进展情况,把握学科的进展,并能阐明科学社会进展的一些趋势和规律,并且自引也是一些图书馆选择期刊,实现文献情报计量管理的一个指标[4]。因此,期刊自引是非常正常的现象[5]。然而,目前个别期刊为了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过分地进行自引,造成了期刊不合理的自引,出现了较高的自引率[1],影响因子被多方诟病,但目前很多评价体系仍然使用这一指标[6]。过高的期刊自引会掩盖影响因子评价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很多人从量上甄别期刊合理自引和不合理自引。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影响因子的创始人 e.garfield 指出专业期刊的自引率在 20%左右,所以超过 20%即被认为过度自引[7],这个值在期刊群整体评价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对于单独学科,特别是对于目前出现的新兴学科,普遍采纳的自引率并不确切。例如,郭建顺等[6]对我国科技期刊自引率的讨论中,天文学学科的平均自引率达到了 0.38,自引率范围为 0.21~0.61,数学学科的平均自引率为 0.13,自引率范围为 0.04~0.33,且期刊每年的自引率也有所变化。例如刘雪立等[1]在讨论 2024 年至 2024 年我国医学期刊自引率与过度自引的界定时认为 2024 年自引率超过 31.6%,2024 年自引率超过 26%,2024 年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自引率超过 23.8%就属于过度自引[8]。对于我国期刊来说,能否简单地以超过20%为过度自引作为唯一界定?是否更应该体现不同学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