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农机设备的谈判 -----关于讨价还价的谈判 案例简介: 某中国公司与一个日本公司,围绕进口农加工机械设备,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争与合作,竞争与让步的谈判。 谈判一开局,按照国际惯例,首先由卖方报价。首次报价为1000万日元。 这一报价离实际卖价偏高许多。由于中方事前已摸清了国际行情的变化,深知日方是在放“试探气球”。于是中方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个报价不能作为谈判的基础。日方对中方如此果断地拒绝了这个报价而感到震惊。他们分析,中方可能对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有所了解,因而已方的高目标恐难实现。于是日方便转移话题,介绍起产品的特点及其优良的质量,以求采取迂回前进的方法来支持已方的报价。但中方一眼就看穿了对方在唱“空 城 计 ”。 因为,谈判之 前,中方不仅 摸清了国际行情,而且 研 究 了日方产品的性 能、 质量、 特点以及其他同 类 产品的有关情况 。于是中方运 用“明 知故 问 ,暗 含 回击 ”的发 问 艺 术 ,不动 声 色 地说 :“不知贵 国生产此种 产品的公司有几 家 ? 贵 公司的产品优于A 国、 C 国的依 据 是什么 ? ”中方话未 完 ,日方就领 会 了其中含 意 ,顿 时 陷 于答 也 不是、 不答 也 不是的境 地。但他们毕 竟 是生意 场上 的老 手 ,其主 谈人 为避 免 难堪 的局面借 故 离席 ,副 主 谈也 装 作找 材 料 ,埋 头 不语 。过 了一会 儿 ,日方主谈神色自若地回到桌前,因为他已利用离席的这段时间,想好了应付这一局面的对策。果然,他一到谈判桌前,就问他的助手:“这个报价是什么时候定的?”他的助手早有准备,对此问话自然心领神会,便不假思索地答道:“以前定的。”于是日方主谈人笑着解释说:“唔,时间太久了,不知这个价格有否变动,我们只好回去请示总经理了。”老练的日方主谈人运用“踢皮球”战略,找到了退路。 第二轮谈判开始后,双方首先漫谈了一阵,调节了情绪,融洽了感情,创造了有利于谈判的友好气氛。之后,日方再次报价:“我们请示了总经理,又核实了一下成本,同意削价 100 万日元。”同时,他们夸张地表示,这个削价的幅度是不小的,要中方“还盘”。中方认为日方削价的幅度虽不小,但离中方的要价仍有较 大 距 离,马 上 还盘还很 困 难 。 “还盘”多 少 才 是适 当 的,中方一时还拿 不准。为了慎 重 起 见 ,中方一面电 话联 系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