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12-2020)规划设计说明书一、项目概况1.1洛阳城市概况洛阳市位于豫西中部山区,地处东经118° 08′-112° 59′,北纬 33°39'-35 °05'之间。东西长170 公里,南北宽 169 公里。土地总面积为15229.83平方公里, 2005年末人口 641.7万人,占全省的6.56%,其中农村人口 397.8万人,城镇人口243.9万人,城镇化水平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65%),平均人口密度 422人/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5 人 /平方公里)。洛阳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被誉为“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著名人文景观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佛教“祖庭 ”白马寺、夏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1.2洛阳老城历史变迁洛阳自古有 “九州腹地 ”、“十省通衢 ”的美誉。今洛阳老城历史悠久,为金兴定元年(1217)在隋唐城遗址上兴建而成,时为金中京城,距今已有794 年历史。自建成后至解放前城池基本未变,故称“老城 ”,是洛阳迄今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城池,也是洛阳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座古城,现城墙遗址以内面积约 2km2。据元《河南志 ·宋城阙古迹》载:“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筑城东拒瀍河,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城)一里。 ”这段叙述清楚地说明了老城与隋唐旧城遗址的关系,亦表明了今日所见洛阳老城的四至。另据 1989年编写的《洛阳市老城区志》,老城城墙在金元时期仍为夯土结构,至明洪武六年(1373)始包砌城砖,至此老城轮廓最终确定。明初城墙周廻八里三百四十五步,墙高四丈,环城共设观敌台39 处,城开四门:东建春门,西丽景门,南长夏门,北安喜门。四门外均有月城,上建阙楼。城外开凿城壕,壕阔三丈,宽五丈,引瀍河及涧河水入其中。明清以来,老城一直是河南府治或洛阳县治所在地,是洛阳及豫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代曾分别封伊王、福王于洛,其王府遗址尚存。民国时期的河洛道尹公署、豫西行政长官公署等均设于洛阳。自1920年起吴佩孚就在洛阳号令天下,并于1923年 8 月迁河南省长公署至此,改洛阳为河南省会。 1927 年 5 月冯玉祥攻占洛阳后也在此就任河南省主席,设豫西行政长官公署于老城内的福王府,1932年,国民政府因淞沪战事吃紧而临时驻跸洛阳老城,定此地为行都,历时近一年。老城城墙曾毁于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