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摘要】通过分析我国M0、M1、M2近三年的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 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货币政策的建议。【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GDP变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一、引言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工具之一。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在形式上的唯一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货币供应量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并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水平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二、 M0近三年变化情况M0是指除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即流通中现金,近三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 所示,同比增长情况如图2 所示 1。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M0三年来同比稳定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平均增长率约为9.365%,而我国近三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4% ,二者相差不大 2。M0的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为应对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实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降低银行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备,鼓励和扩大消费,同时实行低存款准备金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进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图 1:我国近三年 M0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单位:亿元人民币图2:我国近三年 M0同比增长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1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网页2 受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 ,我国经济增长变缓。我国2011 年 GDP增速为 9.3%,2012 年 GDP增速为 7.8%,2013 年 GDP增速为 7.7% 三、 M1近三年变化情况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旅行支票 +其他支票存款,其流动性仅次于M0。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