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1001班陈玲 5 浅论前后七子的异同明代中叶, 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前七子是指弘治、 正统年间倡议复古的文学家李梦阳、 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其中以李梦阳、 何景明为首。 后七子是指嘉靖、 万历年间的复古派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关国伦,其领袖为李攀龙、王世贞。前后七子的共同文学主张主要有两个:一是“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 他们提倡向秦汉盛唐学习。李梦阳《缶音集序》曰:“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 高者犹足被管弦。 宋人主理而不主调, 于是唐调亦亡⋯⋯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诗矣。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何景明《杂言》也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王世贞则明确提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二是提倡学习古人格调、法式。他们认为,汉魏及盛唐以后,诗的格调下降了。还有,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于才思之深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摹拟因袭, 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 李梦阳强调“格古,调逸”(《潜虬山人记》),称“高古者格,宛亮者调”(《驳何氏论文书》)。王世贞《艺苑卮言》说: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他们都把格调作为论诗的重要环节。李梦阳的《缶音序》还说:“诗至唐, 古调亡矣 , 然自有唐调可歌咏 , 高者犹足被管弦。 宋人主理不主调, 于是唐调亦亡。”王世贞也说:“余所以抑宋者,为惜格也” (《宋诗选序》)。与前七子的文学主张不同的是,后七子虽然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是主张灵活多变, 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 讲究诗歌意境的创造。 另外,对法度格式的讲究更趋强化和具体化,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前后七子在创作上一般都取得了较可观的成果。他们扫荡了 “蝉缓冗沓、 千篇一律”的台阁体,也打击了违反艺术规律、枯燥浅俚的性理诗,使文坛耳目为之一新。他们大都能创作一些面对现实、揭露黑暗的作品,如李梦阳、何景明的《玄明宫行》、王九思的《马嵬废庙行》、王廷相的《西山行》都讽刺了宦官的横行不法,切中时弊。 王世贞的《钧州变》 无情地揭露了贵族藩王的荒淫残暴, 《袁江流铃山岗当庐江小吏行》 则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