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电教教学设计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小学刘华爱一、教学设计理念新课改以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开放性教学观念逐渐在各学科渗透,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活动学习的环境和平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新课程中, 是我们着重要研究和讨论的。 基于上述考虑,本课我们以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平台,力求引导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文中去学习语言,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揣摩与品位语言,进行语感培养与训练,感悟语言运用的规律,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积累优美精炼的语言。同时,在阅读理解、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去了解课文的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让语文“人文性”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以真实自然的体现。与此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培养他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二、教材分析《海底世界》是湖北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8 课的内容。这是一篇常识性的阅读课文,它以生动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了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篇课文具有一般阅读课文的共性,也有其个性。海底,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神秘的领域,海底里的生物、矿物,学生更是闻所未闻。课文中所描写的漆黑的深海星光闪烁,动物们在窃窃私语, 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学生都不清楚。 因此,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就很大。如果按照传统教学, 难免枯燥、抽象,学生肯定不感兴趣。而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从互联网上找到、截取并制成了具有生动、直观的视频录象,播放海底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见也没见过甚至是听也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学生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利用视频的播放创设情境,再通过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容易被调动起来。三、教学对象分析《海底世界》一文选自小学语文鄂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重难点是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三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思维、理解能力的培养阶段,对这些概括性强的知识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就以突破这些教学难点为内容,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亲耳听听奇妙的声音,亲眼看看丰富的物产,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加之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