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激活历史经验与学术知识的力量激活历史经验与学术知识的力量 一、 “70 后”与学术讨论的主体性 试图对刘复生的学术讨论工作做一次粗浅的解读,似乎注定无法绕开“70后”批判家这一话题。这一方面因为刘复生以他多产的、同时也是高水准的讨论成果,成为了人们指认“70 后”讨论者时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另一方面,作为刘复生的同龄人,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兴趣的始终不仅仅是他学术工作的基本框架和内在理路,也更关怀他以知识实践的方式给出的关于文学、学术与文化的思想推断,以及背后隐含的对于时代和世界的基本历史态度。应该说,与同龄的讨论者相比,刘复生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讨论个性和思想风格。在相当法律规范的学术写作中,能够清楚地读出属于他个人的制造性的推断、评价与某种应称之为思想的力量的东西。这种写作特点,我认为正是他作为一个学者“成熟”的标志。事实上,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们开始辨认出了属于“70 后”批判家的独特的声音。 作为 70 年代出生的讨论者,我们最大的相似性或许是,我们都是在 90 年代学院中按部就班地接受专业训练,尔后进入学术讨论领域。漫长的学术训练过程,也是一个学会“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我们得进入、学习并熟悉一整套专业性的知识。而这套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常常表现出充分的“异己性”。这就像要去学会耍关老爷的大刀,在你学会“耍”之前,你得试着搬动它、熟悉它,而且还可能被它拖得踉踉跄跄、手忙脚乱,最后才能把它耍得溜溜转,好像它原本就是属于你的趁手武器。这也注定了作为一个学者“成熟”的不易。陈平原谈论“85 学人”出现的历史背景时,曾这样说道:“作家不念大学,也可以写出好小说。但学界不一样,有没有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差别很大”(査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126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XX 年版)。尽管一个作家成熟的过程,也当然需要艰苦的自我训练过程,不过因为文字与经验对于写作者的亲和性,这个“规训”过程并不像学术训练那样醒目。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不仅如此,相对于 80 年代成长起来的学者,还有另外的历史因素规限着“70 后”批判家的“晚熟”。由于“70 后”进入大学求学的时间,也是中国社会进入 90 年代社会秩序与文化组织的常规化阶段,这是一个学院体制扩张、学术法律规范日渐正规化的时期。因此,很少有历史契机让他们有迅速“登台表演”的机会,“70 后”批判者的求学过程与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