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牡丹文化生态旅游进展思考 摘要: 牡丹作为中国原产的名贵花卉,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以牡丹文化为载体建立并进展的旅游业,具有地域分布明显、旅游形式单一的特点,目前还存在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管理体制方面的诸多问题。积极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对现阶段牡丹文化旅游体制和相关产品进行完善与开发,有利于实现牡丹文化的放大效应,并能够为牡丹集中旅游区带来较大经济效益。 关键词: 牡丹文化;旅游;生态牡丹 作为中国原产的名贵花卉,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由于其独特的花形与花色与秉性,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与绘画、民俗深度融合,具有了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观赏价值。以牡丹文化为载体建立并进展的旅游业,吻合了人们欣赏园林、园艺及生态旅游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其地域分布的特色及季节性的局限,也使相关旅游业具有地域、季节性及形式单一的不足。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对完善现阶段牡丹文化旅游体制和相关产品进行升级,为牡丹文化旅游地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生态审美特性及文化旅游价值 (一)牡丹文化的进展历程。牡丹是原产于中国的“花中之王”,“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其花红色,故谓丹”[1]。牡丹由之得名。中国人对牡丹的开发利用和观赏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牡丹文化的起源从《诗经》就开始了。诗经中对牡丹的赞美给予了牡丹高贵的品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1](《诗经•溱洧》),反映了以牡丹寄予情感、企盼幸福的风俗。牡丹作为观赏性的园艺植物开始栽培的时间大约始于东晋。顾恺之在他的著名画作《洛神赋图》中就画到了牡丹。隋朝时,隋炀帝在洛阳辟地建西苑,牡丹开始被人工栽培进入皇家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常用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花草之一。至唐代,以牡丹为吟咏对象的诗大量涌现,名诗佳句层出不穷,传唱不绝。至北宋,牡丹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了种植观赏牡丹的民俗。描写牡丹的诗词歌赋作品大量涌现,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等,中国独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雏形;元人姚遂的《序牡丹》、明人高濂的《牡丹花谱》、清人汪灏的《广群芳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不胜枚举。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