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命历程理论观照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讨论生命历程理论观照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讨论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生命历程理论是一套包含量化与质性多种讨论方法的方法论体系。它围绕“转变”“持续”“转折点”“轨迹”四个核心概念,依循毕生进展、能动性、时空、时机和相关生命五大原则,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描绘了一个“三维一体”的动态生命历程图景。基于生命历程理论考察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的影响,不仅有助于突破原有讨论考察的单向片面,而且助益于教育讨论思路的拓展和生命历程理论体系自身的丰富和完善。在生命历程理论观照下,通过对 57 个生命历程故事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存在“有序”和“脱序”两种现实表征。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的因素聚焦于个体能动性的发挥、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期望以及一定历史情境下相关生命事件的发生三个方面。与之相对应,在为新型职业农民创设培育时机时,应将个体能动性纳入培育对象的选拔标准,谋求社会习俗力量与个体选择的协同,以及充分重视当下时境中相关生命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生命历程理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分析范式 在西方国家,生命历程理论被评价为“20 世纪后半叶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Mortimer et al.,20XX)。它是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产物,涉及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关注年龄、人类进展、家庭人口结构等。生命历程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自产生至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大约经历了 80 年。学界普遍认为,埃尔德(G. H. Elder)及其著作《大萧条的孩子们》(Children of Great Depression)是生命历程理论的集大成者和代表性著作,標志着生命历程理论体系的独立化和完整性(G. H. 埃尔德,20XX)。随着《生命历程讨论方法论:质性与量化的方法》(1998 年)、《生命历程手册》(20XX 年)、《生命历程手册(第二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卷)》(20XX 年)等著作的出版,以及多个生命历程讨论中心在欧美知名讨论机构或大学的成立,生命历程理论及其方法论体系日趋完善,受到世界范围内多学科、多领域的一致推崇。 一、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框架与方法论体系 1.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框架 埃尔德将生命历程(Life Course)定义为:“一种社会界定的并按年龄分级的事件和角色模式,这种模式受文化和社会结构历史性变迁的影响。”(G. H. 埃尔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