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降临》旨归解码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降临》旨归解码 《降临》改编自华裔作家姜峯楠的原创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由加拿大籍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执导,于 20XX 年 11月 11 日在美国上映,20XX 年 1 月 20 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获得第 89 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八项“最佳”提名。《降临》讲述了人类学习外星语言(后称“宇宙文”)后,大脑结构、思维模式得以改变从而具有非线性时间感知能力的故事。《降临》虽为科幻影片,但并不像其他同类影片一样一味追求壮丽构图和恢弘场景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而是着力描述了破译外星生物语言的过程。整部影片以学习外星语言与外星生物进行沟通为核心,充分展示了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富含生态语言学思想,非常值得进行探究。 一、 生态语言学溯源 自 1866 年德国著名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以来,该学科一直致力于讨论有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进展,人们的生活虽然变得更加便利,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如资源紧缺、人口压力、环境破坏也随之更加严峻。在这一背景之下,生态学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原理被运用到各个方面,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生态教育学等新型交叉学科迅速产生、进展。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豪根(Einar Haugen)教授迈出用生态学方法讨论语言的第一步,他把生态语言学定义为:“对任何特定语言与其所处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讨论”。[1]豪根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比方为生物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一种生态关系,是语言和环境的隐喻含义,因此,这种讨论范式被称为生态语言学的“隐喻”模式。[2]1990 年,在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韩礼德(Michael Halliday)强调了语言与种类特性、生长状况和物种形成之间的关联,并指出不能忽视语言对环境问题恶化所起的助推作用[3],由此产生了另一种生态语言学讨论范式。由于这种范式中的语言和环境都是实际含义,所以这一范式被认为是“非隐喻”模式。[4]豪根的语言生态隐喻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韩礼德的应用语言学大会发言所构成的两种范式对生态语言学的讨论起着引领的作用,故此后的生态语言学讨论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两种路径出发的。 生态语言学的主要讨论课题涵盖语言对环境的影响、语言系统的非生态特征、生态话语分析、语言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