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类专业基础课在“卓越计划”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电类专业基础课在“卓越计划”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_第1页
1/5
电类专业基础课在“卓越计划”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_第2页
2/5
电类专业基础课在“卓越计划”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_第3页
3/5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电类专业基础课在“卓越计划”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电类专业基础课在“卓越计划”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 要: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理论教学中加强工程应用方面电类基础课程;实验中增加若干综合实验项目及设置开放实验内容。从而使理论教学系统化,实验、实践教学工程化,构建电类专业“卓越计划”指导下的专业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完善教学体系,课程中采纳“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硬件配套上,建设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及校外实践基地,从而满足电类专业“卓越计划”教育需要。实践证明,已初建规模的电类基础课的创新教学改革模式,为卓越工程师的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卓越计划;创新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体系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项目编号:xxxx5B129);常州工学院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项目编号:A3-4406-15-068);常州工学院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电工基础课程”(项目编号:A3-4406-15-006);常州工学院讨论型课程建设项目“电工基础课程”(项目编号:A3-4402-17-092);常州工学院教学改革讨论课题“电类基础课程卓越计划的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A3-4403-16-007) 作者简介:关静,女,常州工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讨论方向为检测技术与信息处理;杨子立,女,常州工学院教授,硕士,主要讨论方向为电子技术;胡圣尧,男,常州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讨论方向为通信技术与信息处理;于海平,女,常州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讨论方向为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XX)18-0034-03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育计划”的要求,高等学校要树立“面对工程、面对未来、面对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育适应企业一线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1]常州工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的电气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啟动了“卓越计划”工程,电工电子基础教学部积极响应“卓越计划”,进行了教学模式创新改革,配合“卓越计划”、完善了教学资源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构建电类专业基础课创新教学模式 (一)强化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工程水平 明确理论教学改革思想,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应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电类专业基础课在“卓越计划”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