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讨论生协同培育模式的探究讨论生协同培育模式的探究 潘莹瑛 内容摘要:讨论生协同培育是提高高校人才培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举措。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讨论生协同培育还存在培育目标不明确、培育单位未能形成合力、培育过程缺乏管理等主要问题,结合讨论生常见培育模式及特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协同培育 讨论生 培育模式 讨论生协同培育是依托高校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联合企业、科研院、其他高校等科教资源,对讨论生进行综合能力培育的一种理念和模式。在培育过程中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可有效解决讨论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的问题,缩近高校人才培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提高讨论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经之一。 近几年部分省市的统计数据表明,应届硕士讨论生的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加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通过对部分讨论生管理人员导师、企业、全日制讨论生(含在校生及近 5 年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一些企业甚至指出“招收的讨论生志大才疏好高骛远”、“不如本科生好用”等。不难发现,已有的协同育人形式松散,缺乏持续保障,没有形成协同培育的长效机制,培育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想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认识调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高校现有的协同培育模式下大气力改革创新。 一.讨论生协同培育现状 (一)培育目标不明确 部分高校在实际培育过程中,鼓舞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虽对协同培育提出了要求但并未明确具体的培育目标,专业层面和综合知识层面培育目标界限模糊。甚至專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育差别不明显。一些导师由于缺乏企业等实践经历,习惯用学术型讨论生的培育模式去培育专业学位型讨论生,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生更是无法体会到二者之间的区别,无法培育出企业紧缺的应用型人才。 (二)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合力 讨论生的协同培育主体培育方向、内容偏向各异,培育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未实现资源共享。高校的产学研项目几乎都归属与各院系内部缺乏沟通,对如何规划培育机制制定培育目标,如何开展协同培育、如何分配各项资源、如何评价培育质量的信息的沟通都有待加强。高校与其他培育单位之间的沟通也较为薄弱。各培育单位应该发挥优势互补,加强实验室、导师、课题组之间的沟通,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从而带动学科的建设和进展,协同培育高质量的讨论生。 (三)协同培育具体细节有待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