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简论中国财政系统改革 财政体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别是 1994 年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在致力于政府间财力分配格局调整的同时,着眼于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法律规范化、科学化与公正化,力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本报告拟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对1978 年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进行概括的回顾,对其现状进行粗线条的描述并简要涉及可能进行的进一步的改革。 本报告的第一部分回顾中国财政体制的沿革,着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制度的演变;第二部分描述中国财政体制的现状,分析当前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纵向财力分配,以及地区间横向财力分布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中国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改革以来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 1978 年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 1980 年、1985 年、1988 年和 1994 年四次重大改革。其中前三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后一次则是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尽管其中还存在很多缺陷。 一、财政包干体制的沿革 (1)1980 年中国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以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率先进行。为了改革过去中央政府统收统支的集中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各省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方面,对大多数省份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了财政包干体制的基础。从 1982 年开始逐步改为"总额分成,比例包干"的包干办法。 (2)1985 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以适应 1984 年两步利改税改革的需要。 (3)1988 年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6 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2.对财政包干体制评价(1)财政包干体制的历史作用首先,实行财政包干体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统收统支的过度集中管理模式,中央各职能部门不再下达指标,地方政府由原来被动安排财政收支转变为主动参加经济管理,体现了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其次,历次的财政体制改革都是对原有体制某种程度的完善,在经济持续稳定进展方面显示出一定作用。地方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使其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