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美国高血压分类和定义更新解读|解读美国高血压新标准美国高血压分类和定义更新解读|解读美国高血压新标准 20XX 年 11 月,美国高血压协会(ASH)高血压写作组(HWG)更新了高血压定义及分类。HWG 认为,血压升高(elevated blood pressure)并不等同于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的、进行性的心血管(CV)综合征”。至于高血压病的分类,HWG 回归到原始的“分期制”,按有无高血压性心血管病标记物以及靶器官损伤证据将高血压病划分为正常、1 期、2 期及 3期,无需考虑血压水平。(J Clin Hypertens.20XX,11:611) 那么,这一概念的更新对于临床医生有何指导意义?其中所指的早期标志是否可作为起始高血压治疗的指征? 血压是高血压病的标记物 不难看出,HWG 的新定义借用了心血管事件链的概念,将有、无高血压性心血管病(CVD)标志和靶器官损伤的证据作为高血压病分期的特征,进一步淡化了血压数值在高血压病诊断中的地位,仅将其看作高血压病的一个标记物。 HWG 认为,高血压病患者的预后不仅取决于血压的数值,更为相关的是,心脏结构和功能、血管生理功能及重构、肾脏、脑组织损伤这些亚临床或临床表现,加之这些改变可能发生在血压升高之前,因此仅根据血压数值推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缺陷。 分期→分级→分期 HWG 新的高血压分类推举回到了原始的“分期制”。其实,早在 1979 年我国就根据靶器官损伤程度将高血压分为Ⅰ、Ⅱ、Ⅲ期,而后 JNC7、欧洲高血压学会(ESC)/欧洲心脏学会(ESH)高血压指南引入危险因素的概念,推举采纳高血压分级制,分期的概念曾一度搁浅。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此次 HWG 重提“分期制”,实则此分期非彼分期。HWG 认为,ESH/ESC 指南以整体 CV 风险评估对高血压进行分级,即以预测未来发生 CV 事件的可能性为主导,并没有根据高血压病的病理生理进程来进行划分。尽管病理生理分期与整体 CV风险评估分级过程会涉及相同的评定参数,但并不等同。因此,HWG 提议,根据有无早、中、晚期的危险因素或进行性 CVD 和其他的 CV 标记物将人群分为正常或高血压两类(不用 JNC 7 提出的高血压前期),其中又将高血压分为 1 期、2 期、3期(见表 1)。 由此,我们对高血压的评估体系的认识完成了从单纯靶器官损伤为导向的分期到心血管整体风险评估为核心的分级,再到以病生理进程为主导的分期历程。 新分期将血压(BP)在理想水平且无早期 CVD 标记者划分为正常人群。该人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