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几点思考原文作者:吴兴唐20XX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时,提出“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包含丰富内容,既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国际关系原则的继承,又符合复杂多变的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程,同时也是国际关系学术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从学术角度提出一些看法。“新型国际关系”要在继承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际关系经历了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冷战后的多极化时期,现在进入到了多极化、全球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期。纵观60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原则,有的已经过时,有的还应继续坚持,同时要赋予新的内容。已经过时的理论、原则和政策有:对苏联“一边倒”政策,打倒帝修反和支持世界革命,“一条线”政策和“三个世界”理论。这些政策和理论都是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特点确定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已经不适用了。但中国一贯坚持的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理论,理应包含在“新型国际关系”之内。这些政策和理论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争取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合法权益的斗争,和平协商解决地区和国际争端,不结盟、不称霸、不干涉别国内政,共同构建“和谐世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发展。“新型国际关系”不是凭空而造,而是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这就是中国60多年来一贯坚持和创立有效的国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这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厚基础。“新型国际关系”的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关于当今的时代潮流,可以归纳为“四化”,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其中“多极化”和“全球化”是多年前提出的,现在它们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变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是近年来所强调的。冷战结束已20多年,可以分为前10年和后10年两个发展阶段,而现在进入了第三个10年,“国际关系”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形势、中国国内形势,以及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同这种发展变化相适应,“新型国际关系”应运而生。然而,人们的认识往往落后于形势发展。“冷战思维”、“定式思维”依然存在,“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及“崛起大国同守成大国必然发生冲突”的成见不断花样翻新地出现。中国主动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意在解惑释疑,破除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旧思维,充分发挥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作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格局多极化向“多个发展中心”方向演变冷战结束初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试图“单极独霸”世界,以“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作为其国际战略。但世界并未按照美国的意图发展。随着国际力量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多极化迅速发展,冲击了美国的“单极”思想。特别是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使多极化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向着纵深方向前进。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是冷战结束后最具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新兴大国正在由新兴经济体逐步演化为一种强大的经济和政治的综合力量,冲击着几个世纪以来统治世界的“西方中心主义”,也由此使多极化深入发展,正在逐步形成“多个发展中心”。“多中心”是件大好事,多极之间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有利于平衡世界各种力量。[论文]经济全球化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方向发展20多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已经改变了旧时的世界经济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同时,世界经济总量也在全球化推动下迅速增长,特别是20XX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六年多时间里,各种经济体的经济都有快速增长,这是难能可贵的。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经济全球化也有两面性,即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其消极影响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仍然占有优势,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以有利于它们经济发展的原则制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