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山东农机化发展的考察报告重庆市农机局赴江苏山东考察组2006年5月29日—6月11日,局党组书记、局长任大军同志带领局有关处室和部分区县农机局负责人,赴江苏、山东等地进行考察学习,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在江苏期间:考察组先后赴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参观考察了久保田、洋马、井关、富来威及东洋公司5个高性能插秧机、收割机现代农机制造企业,并就有关问题与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考察组全面了解了江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情况,对水稻机械插秧、跨区作业服务等情况进行了重点考察学习,并分别与江苏省农机局,南通、高邮、扬州等地农机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同时还考察了江阴华西村新农村建设。在山东期间:考察组与山东省农机部门就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科技创新、农机产业化发展和农机监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座谈交流;重点考察了青岛、威海、烟台、龙口蓬莱5市的农机推广、社会化服务、教育培训、安全监理、产业化发展情况,就农机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学习交流,并参观考察了龙口市南山集团及新农村建设情况。二、两省农机化发展情况(一)江苏是我国农机化发展强省,也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一是农机保有量大:2005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3100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达到44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42万台;联合收割机6.78万台,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4万台;高性能插秧机达到1.39万台,今年推广量达6000多台。二是农机化水平高:2005年底,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其中机耕水平达82%,机种水平达40.9%,机收水平达71.9%,机械植保水平达84%。其中三麦机播水平达90%、机收水平93%,水稻机收水平达86%、机械化种植水平17%。三是经营效果显著:2005年,全省经营性农机作业组织达6000余个,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140亿元,其中跨区作业收入达23亿元,预计今年可达30亿元以上。(二)山东不但是农机化强省,也是农机化发展最快的省市之一。一是装备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在“十五”期间,全省农机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农机装备总值、装备动力、拖拉机保有量每年平均增长20%、15%、21%以上,联合收割机每年以2倍的速度递增;2005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9199万千瓦,农机装备总值490亿元。拖拉机拥有量206万台,联合收割机拥有量8.2万台,农用飞机10余架,各类机引配套农具326万台。二是作业水平高,涉及领域广:2005年,全省机耕水平达到75.9%,机播水平50%,机收水平34.4%;其中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的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均达到了90%以上;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也大幅提高,机收水平达到10%,部分市县达到了80%;全省深耕、深松、覆膜播种等旱作节水机械及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已达13.5万台,果蔬、设施农业、薯类及花生收获机械达6.1万台。三是产业化水平高,经营效益好:山东农机服务产业化在全国走在前列,全省高举“兴机富民”的旗帜,以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为重要内容,通过政策扶持、搞好公共服务、加强标准建设、实行规范管理,农机销售、维修、作业市场日益完善,新型农机合作组织蓬勃发展。2005年全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及农机户数量达到502万个,实现农机服务总产值340亿元,增加值213亿元。三、两省农机化发展的基本经验通过对江苏、山东农机发展的考察学习,我们有许多认识和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思路清晰,突出重点。在发展阶段的把握上:两省根据自然经济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和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在发展重点的把握上:两省把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改变农业生产“三弯腰”劳动状况,作为农机化的工作重点。江苏70—80年代解决耕翻问题后,90年代以三麦机械化为重点,“十五”期间全省力攻水稻生产机械化;山东在上世纪95年以前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基本解决了土地耕翻问题,95年以后力推小麦机收和精播,到2000年全省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已具相当水平。从2001年开始全省确定利用5年左右时间,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以及花生、薯类收获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