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襄阳学的奠基者:评《拾穗二集》襄阳学的奠基者:评《拾穗二集》 捧读《拾穗二集》[1],一页一页,细细咀嚼;犹如拾穗的少年,一穗一穗地俯身拾起,我稳稳地触摸到其中的沉重。 迢递起北楚,苍茫汉水间,20XX 年,李秀桦、张玉涛和邵爱民,秉持“回到田野,守望故乡”的人文情怀,成立了“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十年间,他们踯躅在僻壤野径、老宅陋巷、山乡垄亩,辛勤“扒拾”着北楚历史文化遗珠。这些遗珠有些快要淹没于现代化的尘埃中,有些则是被岁月风化漫漶,面目全非。他们对这些遗珠进行筛选、归档,梳理、考辨,经过他们的打磨与整理,这些遗珠散发出芬芳: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 20 多万字的民间文化讨论探讨文章和数百幅图片,更重要的是襄阳的一些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在他们的影响得以保护,有的已经在修复,有得到传承,有的正在开发利用之中,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正在不断地得到体现。20XX 年 11 月,经过拾穗者们长达两年的努力,气概雄伟而奇特的南漳古山寨被搬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濒临灭绝的陈氏家族古法造纸的工艺被他们全部记录下来,凝练为《漳源纸事》DV,在国际上获奖。他们还记录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通过文字、图片和展览来展示传统美术的魅力和价值,助推木版年画成为襄阳的文化符号,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他们以文化为媒,用行动推介着襄阳。这种文化自觉,不断感染和影响着襄阳人,团队成员也从最初的 3 人增至16 人。他们用微弱的力量放大了自觉自愿的民间文化活动的价值,以笨拙但很执着的行动彰显了一种常人视若不见的物态遗存的文化价值。 “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的文化价值已然显现,他们俯身拾穗的身影推动了襄阳文化在当代的传播。他们来自民间,自称草根、业余、渺小。但捧读《拾穗集》、《拾穗二集》,我至为震撼,这些看似碎片、拙朴的一件件成果,全部来自一手的采访、记录和测量等田野调查,综合运用了摄影、摄像和绘图等多重记录方式;《拾穗二集》更是注重考据和文献学方法论,可以说这两集所展示的讨论方法是综合性的,讨论内容是非常全面的,涉及襄阳市传统历史文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化的方方面面,撰述体例灵动不拘,有随笔,有专访,更有严谨的探究。这些成果结集出版,成为襄阳文脉传承的当代展示;作者群:拾穗者已然构成当代襄阳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其十年坚守硕果累累,真知灼见发蒙“襄阳学”。 一、我们要在学术上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