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翻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翻译 摘 要: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翻译进行分析,探究译者对语篇翻译的认知过程,同时关注小说信息从源语文本转换到目标语文本过程中实行的翻译策略及应用。 关键词:语篇翻译;认知语言学;芒果街上的小屋 引言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成名作,被冠以诗话小说的称呼。该书问世非常契合 20 世纪后期美国文化界逐渐重视族裔问题的社会文化氛围,之后更是获得前哥伦布美国图书奖。该书于 20XX 年引进并由旅美译者潘帕译成中文,出版后好评如潮。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女性主义,成长小说等不同角度对此小说及译文进行过分析讨论,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的分析讨论却不多见。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的表现形式与人的认知方式紧密相关,人的认知方式与生活环境、教育程度和知识结构等有关。与原文语篇和原文读者的关系相比,译文语篇的生成与理解和目标读者的社会实践与认知有更密切的关系。 1. 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认为认知是存在于现实和语言之间的中间环节,即现实-认知-语言。语言具有客观性和制造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翻译是译者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将原文文本转换为目的语文本的认知过程,兼具制造性和忠实原则。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之间由于各自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语言之间本身存在着大量的认知不对等,而文学作品语言又多模糊,含蓄等特点,使得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存在不确定性。正如有学者所言,文学翻译的文本是没有意义的文字符号,它们只有在理解中才能被重新给予意义,同时理解还能参加文本意义的生成,使文本的意义处于永远开放的不确定之中。而这恰恰体现了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制造性,也是文学翻译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可以说,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对此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但同时对文学文本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解读及译语表现形式的差异也起到了客观限制作用。人们常说“一千个译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可否认,千人哈姆雷特毕竟源于同一文本,译者认知会有差异,但共性特征却是始终存在,也是文学翻译忠实性在认知语言学里的体现。 2. 认知视角下语篇的理解 在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的影响下,翻译理论往往把翻译局限在语际转换层面,跨文化属性、文化移植及译者所处地位等都未能受到重视。相较于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