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教学理论模型的建构与实践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教学理论模型的建构与实践 【摘 要】传统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以改错为主要教学手段,语码的转换只是机械的文本交互,滞后于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进展。认知语言学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整合意象图示、认知参照点等认知语言学不同领域的理论框架,深化分析体验认知思维对翻译及翻译教学的影响,并提出建构认知翻译教学理论模型的想法。对燕山大学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测试结果显示,认知语言学对翻译及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翻译教学 理论模型 一、引言 传统的翻译要求形式和意义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双重对等,过分集中于目的语文本(Target Text)和源语文本(Source Text),基于形式主义所设定的规则与理论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和体验性表征,以及人作为翻译主体的建构作用。相对的,传统的翻译教学中,常常“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将老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翻译的本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制造性(林克难 ,20XX),有悖于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假如能够从心智语言的源头加强体验,讨论认知过程中的译者在体验性上的差异, 在提倡加强译者语言修养时重视译者认知这一环节, 那么对翻译问题的认识将更加全面。”(陈吉荣,20XX)认知语言学强调形式和意义并重,强调对语言进行理据性地解释。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对翻译教学新模式的讨论,必将对翻译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二、认知翻译教学的理论基础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为依据,以意象图式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 ,着重从应用视角阐释翻译教学新模式:①翻译的体验性及对感知经验的体现关系;② 意象图式保证意义为先的理念,同时还能保证具有调控限制法律规范的功能;③ 不同的认知参照点产生不同的突显,更强调了背景和图形移动性特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征;④ 概念整合理论分析翻译活动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即译者转换意义时的心理运作过程;⑤ 语言对人类经验的体现关系以及文化对不同语言的制约关系。 翻译教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体系描述翻译现象及翻译过程,从语言外部、语言内部和人类认知三个层面解读翻译过程的理据性,从文化语境、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等多层面解读翻译过程。“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