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 (本体论)一词是由17 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 s,1547-1628)首先使用的。此词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学问” 、“学说” 的词缀— — ology 构成,即是关于ont 的学问。ont 源出希腊文,是on(ό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 g;也就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存在”。“本体” 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有的最基本元素— — “本原” (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 )。对此“本原” 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 being 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 。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巴门尼德对 being(是,存在)的探讨, 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 所分有的“是” ,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 ,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其探寻的“本原” 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 为真理之根本。 究竟什么是本体论?众所周知,ontology 这个词中的"on"在古希腊文中写作"ov",在英文中则写作 being。按照通常的使用方式,在英文中,to be 是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做各种不同的解释。从哲学上看,它的最基本的用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是",如 He is a student(他是一个学生);二是"存在",如 He is(他存在)。to be 的动名词being 解释"存在者",指以个别的方式存在着的人和事物;而当being 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即以 Being 的方式出现时,则解释"存在"。按照传统的哲学见解。存在是一切存在者的总和,作为最高的种概念,它在逻辑上是无法定义的。 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索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对这个问题引起普遍重视的却是近代西方哲学。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