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仁义礼智信2

仁义礼智信2_第1页
1/45
仁义礼智信2_第2页
2/45
仁义礼智信2_第3页
3/45
1 写在前面的话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底蕴丰厚,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展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完善为“ 仁、义、礼、智、信”。汉代以后,“五常”贯穿于整个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华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提起“五常”,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仁”;关云长“义薄云天”,让我们知晓什么是“义”;花木兰替父从军,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礼”;文与可“胸有成竹”,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智”;“千金难买季布一诺”,让我们理解什么是“信”。 今天,我们如何认识“五常”,如何赋予“五常”新的时代内涵,如何充分汲取“五常”的合理内涵,并将其合理地引入青少年德育教育,促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无疑,这些重大课题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努力解决。 为了引导孩子们自觉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走上仁爱、忠义、知礼、睿智、诚信之路,我们编写了这套《小学生必读国学经典》,力图系统地爬梳整理、深入浅出地阐释以“ 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传统价值体系。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通过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会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编 者 2 0 1 0 年8 仁 “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聚集在一体,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牺牲生命,即“杀身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2 儒家讲的“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仁义礼智信2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