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仁义礼智信对五脏的影响 ——中医学博士彭鑫讲于 2009 年唐山企业家论坛 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仁义礼智信对五脏的影响。 总 的来说,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和言行造作,不仅对人的身体有直接影响,而且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做什么事还会对应着影响到身体的哪个部位,这都是很有科学根据的。有经验的医生治病先治心,实际上,一个人心正了之后气就正,气正了之后形就正。按照中国古代中医理论,人是由形、气、神三部分组成的。形,就是我们的 外形;气,就是我们的经络气血;神,就是我们的精神意识。用现代科学的说法,就是身体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个方面,物质对应的就是外形肉体,能量对应的就是中医学里“气”的概念,信息对应的就是我们的“神”。 人生病有三个原因:有外在的,有内在的,有不外不内的。外在的是风寒署湿燥火,内在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不内不外的就是饮食和生活起居。我曾经用中 医的办 法解 决 了很多 人的疾 病问 题,但 发 现最 后都留 一个尾 巴 。那 时 我还没 有接触 传 统 文 化 ,后来在一个机 缘 巧 合下 ,我开 始 接触 传 统 文 化 ,我读 的第 一本 书 是净 空 教 授 讲解的《 了凡 四 训 》 ,看 完 后我学会的第 一件 事就是“反 省 ”,反 省 之后我发 现,为 病人治病必 须 进 入 病人的内心世 界 ,与病人作心灵 沟 通 。古代医学著 作都提 到一点 ,一个医生最 重 2 / 40 要的不是医术而是医德,“德”为医之本。古人有个说法,叫“进与病谋,退与己谋”,就是进一步要慎重考虑怎样解决病人的问题,退一步就是“反求诸己”,想想自己的问题。我开始反省,以前主要是没有进入病人的内心,病人得病的“锁”没有打开,开多少药都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我顿悟到这点后,就开始在临床上实践,下面就是我用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对应五脏治病的情况: 古人把“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叫做“五常”,就是“三纲五常”的“五常”。“常”是什么呢?“常”是自然状态,就是“正常”。昨天蔡礼旭老师讲得好:“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为。”知道一个人的正常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就叫做“明”,反过来就是“不明”,不明就会妄为,妄为的结果就是凶灾,凶灾的一个体现就是疾病,甚至是绝症,实际上很多绝症就是自己的内心造出来的,这叫“造病”。 “五常”里的第一“常”是“仁”,“仁”就是“仁慈”“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