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兼述孔子思想基础概念 主讲:【太师】蟹的心 记录:【主录】花开 时间:2012 年 2 月 6 日 魏晋南北朝历史文化圈 群号:154652699 1 其实今天的内容,实在不好意思说是讲课。我自己的对今天的定位,就是针对论语学习中的一些心得,和大家沟通交流下。 当今社会,国学似乎成为风潮了。各种各样的国学论坛满天飞。所谓国学大师,或者对国学有心得的人物,也满天飞。但是很多人并非通过系统的阅读原典来学习国学,而是通过一鳞半爪、只言片语的传达,拼凑出自己对于国学的概念。个人以为,这是很有害的。想要学好国学,必须定下心,系统性的阅读原典。 老夫不才,乃是国学的外行。对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一看就头晕。但是在少年时,曾经认认真真地读了好几遍论语,自以为,对于《论语》这个单项,有些系统性的粗浅认识。今天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下我的心得。 《论语》的背景,本次讲座完全省略,大家自己去百度,也节约点时间。好,正式开始。 《论语》作为最早的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素来被认为是最能直接反应孔子思想的。 孔子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究其本质、挖掘重点,无疑在于“仁”、“义”、“礼”这三项。其它各方面的内容,大部分都由这三个概念引申演进而出。 一、礼 在这三个概念中,“礼”是其它两个概念的基础和起点。 何为孔子眼中的“礼”?狭义的“礼”,指的是仪式典章。广义的“礼”,指 2 的是节度秩序。 在《论语》之中,对“礼”的叙述随处可见,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大家注意的是:孔子眼中的礼,并非单纯的典章仪式,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节度秩序,而是超脱于二者之上的,“礼”的本源。 我们来看这一段:《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就是孔子对礼之本源的解释,他认为,礼之本源不在于奢华复杂的仪式细节,而在于其内涵。正如丧礼之上,相比与礼节周到完备,人心中对于逝者的悲戚怀念之情,才是礼之本源。只要把握住了礼之本源,其它一应具体琐碎,都可以相应改变。 再举一例,《论语.子罕》: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用白话文来说,就是这样:按照古礼,帽子是用麻来做的,现在为了节俭,用纯布(丝)来做。节约是很好的,我和大家保持一致,耶!按照古礼,见到长者,应该在堂前下拜,如今大家图省事儿,直接上堂去拱个手就算了。这样不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