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论中国石文化的意蕴及其意义从旧石器时期起,人类就开始把天然石穴作为主要的居住地点,并且采集和打磨天然石块作为使用工具,来从事打猎,以之作为生活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逐渐在生活生产实践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对石头本身的实用价值之外的特性萌生了好感,有意识地在岩壁上刻画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自我自觉意识。一、“石文化”及其起源(一)“石文化”的内涵在探究石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文化”做一说明,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石文化,从而才能更深入地探幽石文化的意蕴及其意义。“文”字最初是照着事物的形象画出来的,是线条交错的图。可见之于《易系辞下》中载:“物相杂,故曰文。”《说文•文部》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从中可知道“文”表示交错刻画已成花纹。后来渐渐引申为文字、文章、文献。如《论语•学而》所载:“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后来又引申为柔和、不猛烈之义。如“文雅”、“文静”等。“化”本意为变化。如《礼记•中庸》所载:“可以赞天地之化育”;2/9后来逐渐引申为教化之义。如《说文•七部》所称:“化,教行也。”等。一言以蔽之,“化”指事物状态或许性质的扭转,并由此引申为教化迁善之义。“文”、“化”连用最早出自《易经•贲卦》的《彖传》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人文”,而“化成天下”,指以礼仪、习俗、典籍,来潜移默化芸芸众生。虽然这里“文”、“化”还没有凝结为一个固定的词,但是已有现今“文化”所含之义。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所载:“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这里“文化”才凝结为一个词,是指以礼乐典章制度为载体而成风化人。已经与现今“文化”所指意非常靠近。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事实存在,与人类本身有一样悠久的历史。在人类历史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基本的传统意识观念:人类从四肢爬行的猿猴时代到直立行走逐渐进化演变而来,从不会使用工具到使用工具、不会制造工具到制造工具,慢慢地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自然万物的“人道”,这是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的事物,而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因此,文化的实质意义是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万物的结果,从而达到自然万物的“人化”。同时,也是人类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对象,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