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习概况1、实习时间2012年6月25日至 2012年6月29日。2、参加人员土木建筑学院2010 级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同学3、组织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十个班每班都配有一名实习老师。我所在的是土木10-2 班。我们班共三十八人,共分六组,每组六人或七人,有组长一名,组员五名。我们组成员有:沈方波、王丙坤、蒋奇栋、林炫、麻超、丁明霞4、实习的性质与目的本次实习是工程地质学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 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使我们了解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个阶段的影响,并能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测要求和方法,布置勘察任务, 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 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5、实习地区地质概况实习区主要位于淮南市境内,恰好在我国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上。其地质特征虽属华北类型,但又有其特殊地方。因煤炭资源丰富,更由于早期三胚层动物化石— “淮南虫”的发现而蜚声海内外,引起国内外地质界的重视。因而地质研究程度较高,资料也很丰富,为认识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市内总面积2121 平方公里,人口180 万。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市内。淮河以南为丘陵山区,八公、舜耕、上窑“三山鼎立”,海拔多在200 米以下,最高峰为八公山区的白鹗山,海拔 242 米。淮河以北为黄淮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海拔 20— 40米之间。淮河由西而东贯穿市区。淮河以南为丘陵,属江淮丘陵组成部分,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 市境南、 东、北为环绕而不连续的高低丘陵,环山均有一斜坡地带,宽约 500~1500 米,坡度 10 ° 左右,海拔 40~ 75 米,斜坡地带以下交错衔接洪冲积二级阶地,宽 500~2500 米,海拔 30~ 40 米,坡度 2° 左右; 二级阶地以下是淮河冲积一级阶地,宽 2500~3000米,海拔 25 米以下, 坡度平缓; 一级阶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滩,宽 2000~3000 米,海拔 17~20 米,漫滩以下是淮河滨河床浅滩。6、实习计划与安排地点:罗山——山余家第一天内容:○1 调查前寒武纪岩石、地层;○2 构造现象的观察;○ 3 层面构造(叠层石)形成、特征、作用;○4 风化剖面的观察。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