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前言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 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 走进了大别山, 看到了一群无人看管的孩子, 有些孩子步行几十公里只为踏上求知之路,被迫过早的承受生活压力,一双双本该清澈的眼神, 却显得有些无助⋯⋯从那以后我们关注到这一特殊群体——贫困山区农民工子女。据两会大数据显示, 在国家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资源紧缺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上学难等一系列教育问题都存在。 然而,贫困山区农民工子女问题更加典型,更亟待解决。经多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我们发现: 在贫困落后的山区, 伴随着外出务工大军的流动, 出现的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更加引起关注。在调研走访中, 我们也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学校时与其他学生一起享受着公平的教育机会,但是在课余生活里,农民工子女却出现了一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出行上,学生上下学路途遥远,而大多数学生都采用步行的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生活上,由于长期远离父母, 大多由祖父母看护, 存在隔辈代沟的问题, 使得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农民工子女在团结互助方面有很大欠缺;学习上,现有的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心只简单的解决了学生的学习看护问题,但由于思想保守硬件落后, 无法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总的来说,贫困山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模式单一,缺乏现代化教育资源⋯⋯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麻埠镇为例, 它就是一个留守儿童问题出现居多的地区。为了解决农民工工子女各方面的问题,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建立相关工作站来满足农民工子女需求, 但由于农民工子女基数较大, 成效不明显。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所当地的民间实体,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寄宿、上下学接送、课余辅导、餐饮。但根据我们调研分析,发现以下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政府建立工作站却没有专项资金扶持以及专人管理,也无法提供充足资源和场地; 民间实体严重缺乏师资力量, 教育方法弊端较多, 素质教育欠缺。 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成长问题日益严峻, 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目前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麻埠镇农民工子女“第二课堂” 正处于探索阶段, 客观区域劣势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迫使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谋定实施关爱农民工子女课余生活教育方略, 从功利型教育向公益型教育转型,服务于地区教育建设,将解决社会问题和创造市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