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试析时局剧变下中国文人回忆性作品的特点试析时局剧变下中国文人回忆性作品的特点 摘 要:张岱、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大家。从明亡后张岱所著的《陶庵梦忆》,到民国时期鲁迅的《朝花夕拾》,再到后来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合集,悉为各自具有回溯性质和追思情怀的代表性作品。本文便以三位名家的此三部作品作为历时向度的讨论脉络,通过对其文本内容和叙述形式的分析,洞悉中国文人身上所具有的潇洒恣意的闲情逸趣,以及在动荡流变的时代背景下,其含蓄幽微的怀旧情结。 关键词:《陶庵梦忆》 《朝花夕拾》 《雅舍小品》 雅趣 怀旧 时代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其生平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当推《陶庵梦忆》,该本小品散文集共八卷,成书于明亡之后,主要记叙张岱在晚明时期美好闲逸的生活景象。同为浙江绍兴人的鲁迅,在 1928 年由北京未名社初版了自己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该散文集写出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人生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图景。而知名散文家和学者梁实秋在1949 年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分期出版了共四集的《雅舍小品》,其合订本于1986 年发行,《雅舍小品》通过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触,记述了其早年辗转各地时对诸多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与精微体悟。 将此三位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大家极具代表性和类比性的文学作品进行历时层面的比较,纵贯了中国明清、近现代和当代几个不同历史时期,这就使得讨论在取材范围上更加精确具体,同时在视野和阐发上又不失宏观和说服力。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文本内容与叙述手法的全面分析,探看明末以降中国文人在回忆性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闲情逸趣、家国情怀和怀旧情结。本文将首先从作品对风土民俗文化的涉猎入手,分析这三本性质相类而年代不同的文学作品内在的共通之处。 一、对风土民俗文化的间接记录 作为回忆性的文学作品,作者对过去的记录自然必不可少,又因为作家个人主观情怀以及时代等客观因素,《陶庵梦忆》、《朝花夕拾》、《雅舍小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品》三本散文集无不间接性地记载了作者亲身经历的风土民俗文化。之所以说是间接的,是因为作者的直接创作动机主要在写人叙事,而写人叙事却离不开情景物的烘衬,于是这些情景物就成了风土民俗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学创作不可能为了对地域风俗文化进行民俗学范畴的记录传载而展开,所以这部分的文本内涵需被后人挖掘出来,是作品潜在的历史文化养分和民俗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