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语文课堂,当说教味过浓时语文课堂,当说教味过浓时 【摘要】作为被给予了“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人文生态的语文教育,在其中应该界定什么、篩选什么、甄别什么,应该警惕什么、把握什么、避开什么,实在是“巨大”的问题。语文老师需要不断去努力的或许正在于此,避开以“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代替人文味。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需要对自己的道德说教慎之又慎,酌之又酌,同时需要对孩子们言说的走向加以合理的引导,分岔之处需拨之,堵塞之处需疏之。 【关键词】道德说教 语文教学 拓展整合 一、语文老师应避开以“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代替人文味 曾经听过不少“思品味”浓浓的语文教学,发现了一些遗憾。老师从道德的角度引领孩子们细读、深读,却往往演变为嚼碎文本之后随心所欲的滥读、误读。“假如是你,究竟会怎么办?”诸如此类的剖析不是不能进行,但是过分地与“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相挂钩,过分地在课堂当下影射具体的人或事,很有可能陷入到另一种尴尬之中。当教学用一套惟一的“道德”模式,箝制孩子们丰富多元的说话方式之时、难免带来课堂的无措、孩子们的混乱,以及教学上的似是而非。正如一位老师所指出的,一味发掘文本“新颖”之处的教学,会出现以下一些教学病态: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生拉硬拽、前提虚假、无中生有。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漂亮,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人性的漂亮,成就漂亮的境界。 面对这样一篇意蕴十足的哲理小品,某老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进行了这样的德育渗透:“德国人养花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么,通过比较,中国人养花如何呢?我们该如何向德国人学习呢?”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生 1:中国人都在屋内养花,说明中国人没有做到“我为人人”。 生 2:我们还没有达到德国人的境界。 生 3:德国人太伟大了,我们要向德国人学习。 生 4: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 师:对,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努力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境界。 可以发现,上述教学环节中,一种狭隘拘囿了孩子们的思维,一种短视遮蔽了孩子们的灵性,更可怕的是老师对此不加以制止,反而推波助澜,大有将“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