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读《人间失格》有感读《人间失格》有感 杨俊 耿杰 摘要:提到《人间失格》,这部被誉为“灵魂深处的生命绝唱,村上春树无望凄美的灵感来源”的著作,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最典型的代表作,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太宰治的自传和遗书。本文通过主人公“叶藏”为出发点,探讨幸福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太宰治;《人间失格》;叶藏 一、“悲伤”的情绪 尼采说,“悲剧或悲伤这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美感,是一种让人体验世界意志的东西”,并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把人类分为了三种:第一种是像哲科体系里面,认为逻辑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所以那些人用尽一切方法去学习一切知识;第二类人就是感受这世界的美感,所谓世俗的美感;而第三种人喜爱形而上的美学。[1]就是同意陷入到悲伤里面的人。但当悲伤这种东西变成一种真正的具有美感的事情,在有些人身上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便会被改变,再也感受不到欢乐。 为什么有些人也能感受到悲伤但能很快走出悲伤,有些人却越陷越深,在悲伤的道路上持续地走下去。认清这一点,就能够从《人间失格》这本书中看到向下生长的这一类人的经历,以及感受到行走在黑暗里的问题所在。 二、人的两种生长方式 《人间失格》这本书以半自传的形式围绕着主人公叶藏从小到青年,再到中年的三张照片展开叙述,记录了他逐渐丧失做人的资格最终走向毁灭的短暂的一生。本书的开篇以一句“我过的是一种充满耻辱的生活”,直白地描述出一个陷入悲伤的过度感知的人所处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世界。而“对于我来说,所谓人的生活是难以琢磨的”。讲到的关于人并非关于我,也正是验证了尼采的“悲伤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是一种世界意志”。由此可见叶藏是陷入一种悲伤的情绪当中,是从一个世界意志的角度在观察人类。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悲伤是一种自己去寻找的情绪。叶藏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非常的痛苦,具有很多的不安和恐惧,与别人无从交谈,于是叶藏用各种各样愉悦的方式去取悦身边的人,“这就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尽管我对人类满腹恐惧,但却怎么也没法对人类死心”。当希望人类来接受自己的时候,就必须要向人类求爱。过度感知的人会过度在乎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的,然后他内心又会对别人看待他的态度产生种种的情绪,当后来有人识破他所有的搞笑不过是故意为之时,他便每天都活在不安与恐惧当中。向下生长向黑暗生长的人,与在阳光中生活的人是不同的。他们不看阳光,不看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