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调和鼎鼐-调和鼎鼐

调和鼎鼐-调和鼎鼐_第1页
1/4
调和鼎鼐-调和鼎鼐_第2页
2/4
调和鼎鼐-调和鼎鼐_第3页
3/4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调和鼎鼐(下) 调和鼎鼐调和鼎鼐(下) 调和鼎鼐 饮食与政治之“味” 我们说饮食文化渗入传统的政治文化之中,主要是指主导传统政治生活的调和观念。中国儒家政治传统不强调斗争,尽管有时斗争不能避开,但亦以调和、直达到止息为贵。 《古文尚书说命》下篇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海”的名句。意为要调好・羹,关键在于掌握好咸酸,以此喻治国。古代中国人最早认识和用于烹饪的是盐(咸)、梅(酸)二味,最早需要调味的菜肴则是羹,因此,尽管《说命》是伪作,出现较迟,但这两句话所反映的烹饪意识并不晚。《诗经商颂烈祖》・・中就有“亦有和羹,既戒既平”的句子,所谓“平”就是咸酸适度。因此调和盐梅二味,把它运用于政治生活的主张最迟在西周时已产生。很明显,这种观念的产生与厨人在国家体制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有关,也说明了饮食、政治确有一致之处。 “咸”、“酸”这两个随时可以感觉到的味觉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有联系的。商周以来,一些哲人习惯于从事物两端(或称二元)出发,通过组织、调节从而得出一个合“度”的适中点,这就是社会、国家和个人的行为法律规范。如孔孟强调的“仁”、“义”、“礼”、“乐”,老子强调的“道”、“德”,韩非的“德”、“刑”二柄,周公的“文武之道,一张一驰”,以及充斥于《周易》中的二元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应该说是源于饮食烹饪的,因为饮食烹饪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之一,在烹饪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也一定会较早地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先民把烹饪经验用以认识社会和自然界便是毫不奇怪的了。 五味调和,味道鲜美。因为厨人水火烹煮鱼肉时,用了醋、酱、盐、梅等调料,除腥去臭,以增加美味;为了使其咸酸适度,还要去其有余,补其不足,经过反复加工才能制成。正如《诗经》所言:“政治就像调和羹汤;君臣都心怀戒惧,志性平和,认真调和,才能成其大政,而使百姓不争。”先王调和五味,调谐五声(指音乐),都实行这种态度:处心和平,治道才能有成。在儒家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看来,正确的政治主张往往掌握在臣工手上,所谓和谐,不是臣工从皇帝,逢君之恶,而是皇帝要倾听和接受臣工的意见;在皇帝刚愎自用,不肯接受臣工意见时,臣下要勇于直谏,不苟取容,才是公认的忠直体国的大臣所应实行的正确态度。 从调和的意义出发,古人称烹调时所用的调料为“和”,如《商书说命・下》:“若作和羹,惟尔盐梅”;《周礼天宫》:“掌王之后世人膳之割烹・煎和之事”。《礼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调和鼎鼐-调和鼎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