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谈谈蔡楚生的大众化导演理念谈谈蔡楚生的大众化导演理念 [摘 要] 蔡楚生的导演理念集中体现为大众化。他的影片以下层民众及其日常生活为题材,塑造了一大批普通民众形象;影片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技巧,更便于大众欣赏;影片还追求浓厚的喜剧风格,为普通观众所喜闻乐见。蔡楚生电影的大众化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充满了批判精神,这也使其与当时流行的大众化的商业通俗片有了一定差别,而获得了持久的高票房。这种大众化导演理念值得当前影视片借鉴。 [关键词] 蔡楚生;大众化;导演理念 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导演之一,蔡楚生执导的影片《渔光曲》《都会的早晨》《一江春水向东流》票房极高,究其原因,与他坚持大众化的导演理念,同时将大众化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不无关系。 一、题材、主题与人物方面的大众化 蔡楚生将自己的观众定位于数量众多的下层观众,这使他将执导的目光投向下层社会、着力塑造底层人物,因而他的影片追求题材与主题的大众化,因而其影片也深受广阔群众的欢迎。 蔡楚生曾经给他的电影观众做过一个定位。上海的电影院分为四等,因而观众也对应分为四等,这四等影院分别是专放外国片、票价很高、装置很美丽的头等戏院,放映国产片里的头等片的二等戏院以及设备简陋、位于巷口菜摊等处的较为破烂的三等、四等戏院。其中,头等戏院只有两三家,二等戏院大概七八家,而三等戏院二十来家,四等戏院则到处都是。四等戏院的票价很便宜,一毛到两毛钱即可,看的都是劳苦大众,学生、职工、店员等大众阶层。因此,蔡楚生将他影片的观众定位为三四等戏院的观众,他制造的主要不是“高级点心”,而是“大饼油条”,供数量众多的下层民众观看。 为了吸引下层观众,他首先将导演的目光投注到下层社会,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下层社会群体的痛苦。在 1932 年之前,他执导的《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还侧重于表现小知识分子式的伤感,而在接受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批判之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后,他将自己的创作路径转向反映下层社会的苦痛上,正如他在《会客室中》一文中说:“由于这两个盲目的制作接触到现实的‘碰壁’我清醒过来了……最低限度要做到反映下层社会的痛苦。”[1]这种导演理念在其影片创作中得到了贯彻,《渔光曲》反映了外国资本入侵渔业给当地渔民造成的损害以及渔民外出流浪的苦难;《都会的早晨》反映了下层社会的拉车、建筑等下层社会的艰辛生活;《迷途的羔羊》则反映了一群少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