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谈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学校范畴包含三个方面:社会、生活、学校。其核心在于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无论在社会实践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学校学习中,同样需要接受教育,同样是受教育的主体,同样有参加学习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本文就谈一谈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社会即学校;教育理论;初中语文;教学运用 陶行知的“社会”概念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生活、组织和场所。他说:“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不论校内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的。‘学校即社会’,一切都减少,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有人愿去领教;校外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得收益。”显然,这里的“社会”事实指的是社会的实践的各种活动,人民群众生活、组织和场所。也就是说教育不能搞封闭,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民,必须使之结合实际,走进生活,坚持“社会即学校”理念。这也是新课改的教育方针之一。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现实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传统,过于守旧死板 随着社会的进展,全国各地都在大张旗鼓地落实新课改政策,并且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形式传统守旧,过于死板的情况依旧很普遍。一方面,是因为老老师们的创新意识相对滞后,对新式教育模式的适应能力较差,已经习惯了灌输式教学;另一方面,以成绩论英雄的应试教育观念依旧影响着很多老师、学生和家长,导致素养教育在形式上普及了,实质上没有落到实处。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机械地学习课本知识,依靠死记硬背,不能将知识融入社会、融入实践、融入生活,不能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從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而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核心素养和兴趣、创新[1]。 (二)教学内容单一,不能点面结合 语文学习讲求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共同进展,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对结构、层次、顺序等方面的理解和创新力;形象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感、情感、修辞等方面的思考和想象力;两个方面共同进展,不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