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路边摊的美食理想路边摊的美食理想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XX 年,4 月 1 日到 9 月 30 日,济南开展全市小吃街专项整顿,曾经的山师东路、芙蓉街、大观园,曾经记忆中的街边美食会变成何种模样引起市民热议。 其实,路边摊之于人类并非拘泥在某一地点的具体实物而是指美食的本心本源。路边摊,是记忆之味,是梁实秋、林语堂笔下的北京馆子、油条或爆肚;路边摊,也是行走梦想,是凯鲁亚克《在路上》的公路敞篷美食车、是热狗汉堡或墨西哥葡萄庄园里的一瓶酒,吃在四方的豪壮;路边摊,也可以是文化想象,是 19 世纪巴黎左岸咖啡屋里的文艺沙龙,是《韩熙载夜宴图》中雅宴饮集,是《随园食单》里的时间之旅…… 吃在故乡,吃在四方,吃东到西,美食里承载生活欲望、承载文化理想,让我们随着路边摊的味觉体验寻觅关于吃的文化密码和情感想象。 (本专题52-55 页) 家乡“贱味”的文化安全感:从《吕氏春秋》到《雅舍谈吃》 无论路边摊、粗贱小吃还是金馐玉馔、饮宴雅集,最好的美食从来不是因为味道,而是因为情感。 亡明逸民张岱,在“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布衣蔬食,常至断炊”的窘况下,梦回他“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的光辉岁月(《陶庵梦忆》);梁实秋客居台北“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雅舍谈吃》);至于流落美国的张爱玲,说起梦来更是不兜圈子,直接使用“画饼充饥”来做文章的标题:“我们中国人享惯口福,除了本土都是中国人的灾区。”(《谈吃与画饼充饥》)……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凡此“吃”人说梦种种,无不是在落魄和异乡之中通过对花团锦簇般的食事之追忆,通过对记忆中的情感味道,而完成了汉字所能重现并制造的最美味的文字以及这些文字所能编织出来的最美味的梦。 想吃吃不到,此乃促成大部分的以吃喝为主题的隽永言谈和上乘文字之基本诱因,传统的饮食写作亦莫不如此——而路边摊和小吃就是这“吃不到”的“朱元璋的中国珍珠翡翠白玉汤”——因为记忆失真,因为背井离乡,因为材料失真,因为无可复刻…… 在味道的世界里,人的记忆成为了某种关于愉悦情感的记忆,我们多品尝的不仅是美味,还是通往不同人生经验的味蕾密码,或者一段无法遗忘的时间。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里面记叙了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各色美食,然而故乡美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笔:烧鸭、煎馄炖、冰糖葫芦、烧饼油条、豆汁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