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略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略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从 1920 年 12 月开始,对其长子陈一鸣进行了为期 808 天的跟踪观察实验,对儿童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动作、身体、思想情绪、言语、学习、游戏、智力等进展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并于 1925 年出版《儿童心理之讨论》和《家庭教育》两部著作。同时,他于 1923 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并主持试验幼稚园的课程、故事、读法、设备和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创建了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此外,他于 1940 年在江西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培育了一大批中国化的幼儿老师。陈鹤琴先生捧着一颗热爱儿童的“赤子之心”,长期致力于幼儿心理和教育的科研实践,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一、了解幼儿,讨论幼儿,实行科学教育 早在 1952 年,陈鹤琴就在儿童心理学课程讲稿的引言中写道:“儿童的喜怒哀乐,儿童的生长与成熟,儿童的学习与思想,儿童的环境,以及从儿童新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切变化与现象,我们都应有相当的讨论与认识。只有在了解儿童之后,我们对儿童的教导,才能确实有效。”1981 年他又在《家庭教育》的重版序中写道:“儿童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实践出真知。要从实践中摸索教育儿童的规律。”他认为,要想科学地教育幼儿,首先要了解幼儿,讨论幼儿,即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 1921 年,陈鹤琴发表了《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在文中,他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传统儿童观的谬误,他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谬误,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分别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较成人的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由此可知,在陈鹤琴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看来,儿童不是“小人”,不是身体较小的成人,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在批判的同时,他通过长期的讨论,揭示了儿童心理进展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并要求家长“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