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及世界货币体系革新黄范章【摘要】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特点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生的。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应对挑战?本文认为,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即从传统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贸易合作、投资合作或技术合作,提升到政府层面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同时,由美元垄断国际货币体系的时代早已结束,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但任何一种货币都不可能再居垄断地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是美元主导下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关键词】全球化;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世界货币体系;革新一、当今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生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但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相比的重大特点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生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通过经济的、贸易的、金融的、信息的网络把世界各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把全球作为一个统一自由市场,有效的分配与再分配,使各地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发挥。这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大好处。但经济全球也带来与之俱来的弊端:经济全球化了,各种经济风险的传导机制也全球化。值得着重指出的是,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衍生品形成的虚拟经济的发展,会通过利率、汇率、股价、各种衍生品组成的金融网络,把一个国家的金融风险很快传导其它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让一国虚拟经济的风险扩散到本国或别国的实体经济。如果说,20世纪50~6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往往先发生于实体经济(生产过剩危机)而后引发金融危机,而在此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则经济风险(或风险)往往先发生于金融业的虚拟经济而后引发实体经济的危机,并扩散到别国或其它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如此,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是如此。这次金融危机肇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快扩散到欧洲,震撼全球,酿成世界性金融危机,而且导致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也陷入严重衰退。二、经济全球化要求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1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传统手段已经不够用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暴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弊端即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市场失灵”),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战后以来,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借助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虽未能消除周期性衰退,却使西方国家在长达半个世纪内避免了30年代大危机的再度袭击。然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还只是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一国政府只关注本国的宏观经济调节。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单靠各国致力于本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已不足以确保本国经济的稳定,更难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从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到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从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到如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都表明一个重要事实:本国经济的失衡或震荡会通过传导机制的作用而传导到邻国或更远;同样,境外经济(或金融)的震荡也会传导或扩散到本国。例如,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金融体系本来很健全,也遭到外来投机资金(对冲基金等)的冲击。既然如此,那么各国政府与人民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新形势、新挑战需要有新的手段。有人曾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防止经济(或金融)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传导,应实行超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有的人甚至谈论什么“世界政府”。我认为,所谓“世界政府”之说根本不现实,即使实行地区范围内“超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即实行地区内统一的货币政府和财政政策,也不现实。以欧盟为例,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欧盟才在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地区的“统一市场”,90年代末才确立地区的中央银行和统一货币(欧元)政策,但迄今英国尚游离在“欧元”圈、欧洲中央银行之外;要想在欧洲做到地区的“超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实非易事。因为世界各地不仅有国别、主权的分野,经济情况和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而且富国与穷国之间、南北之间在某些方面还有利害冲突。那么,为了应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