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新诗教育独立性的缺失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新诗教育独立性的缺失 新诗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边缘性地位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这一话题曾在上世纪末引起过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但争论一般围绕新诗在高考中的缺席或老师新诗知识体系陈旧等方面展开,而很少注意到新诗教育边缘化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写之间的关系。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下简称高中教材)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青年学生的语文素养、思想感情、审美趣味等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教材中的新诗自然也成为新诗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从教育的一致性来看,“语文教育中的新诗教学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性的解读力量,而新诗作为想象的共同体,教材中的新诗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1]但目前高中教材中的新诗编写却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对新诗教育的独立性地位缺乏足够认识。 首先,新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率先扛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确立起到了先锋性作用。同时新诗也以其自由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一经创立就明显区别于古典诗歌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为了充分呈现新诗进展的实绩,教材编写应尽量照顾到新诗进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但从目前的主流高中教材看,新诗不仅被边缘化处理,而且编写中也未能遵循其具体的进展脉络,造成新诗进展概貌在教材中的缺失。其次,虽然新诗与古典诗歌同属诗歌艺术,但由于它们产生的时代环境不同,二者在美学趣味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材编写者在编选标准上应实行适合各自特点的编写方式,但目前很多高中教材却在新诗编选中,存在沿袭古典审美的倾向,造成新诗审美特性在教材中的缺失。最后,新诗与古典诗歌在诗思建构、阅读欣赏以及评价方法等诸方面也存在差异,并各自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考察方式,但目前很多高中教材却以古典诗歌的考察方式为新诗设置课后思考,造成新诗考察方式在教材中的缺失。本文拟从以上三点出发,揭示目前高中教材中新诗教育独立性缺失的实质,以期能增加学界对于新诗教育的重视,尽快改变目前新诗教育的边缘性状态。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进展概貌的缺失 诗歌作为“培育趣味的最好媒介”[2],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教育模式在中国的确立,语文作为单独学科正式独立出来,在 1922 年颁布的《新学制高级中学必修科国语科学程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甲项目为文学欣赏。第一学年为最近之文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