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叙事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叙事分析 内容摘要:“五四”后随着人的个性解放,“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得以建构成型。在此基础上,儿童的形象逐渐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儿童视角叙事也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文学中迅速成长起来。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就是以儿童视角来进行叙事,此后也在小说中也多次运用儿童视角叙事,不论是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还是假定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鲁迅在创作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儿童 叙事分析 鲁迅小说 一.儿童的发现——“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观的建构 自古以来,儿童一直被视为成人的附属而存在,无视儿童的独立性是占据西方社会和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儿童观。一直到十九世纪,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性质才逐渐被西方认可。而在中国,直到“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人民身上封建的精神枷锁才被彻底打破,“人”才被真正发现,实现了人的个性解放。而作为“人”个体生命重要阶段的儿童也获得了同样的肯定与尊重,儿童得以“被发现”,在此基础上,“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得以建构成型。 1918 年 12 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由人性的全面进展延伸到对儿童和妇女“发现”问题的探讨,并提出“祖先为子孙而生存”这一观点,随后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在文中鲁迅进一步提出了“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这很明显是对中国长期以来的“长者本位”的父母子女观提出了质疑,并进而从进化论的角度对新生命的价值和可贵进行了肯定和赞扬,肯定了“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而使“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观的最终得以建构成型的是周作人所做的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演讲,其中详细的将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根据年龄进行了分期,认为“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这不仅从生理的角度,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儿童作为人类个体的重要进展阶段进行了肯定,认为儿童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而应当“加以相当的尊重”。 随着儿童的“被发现”,儿童的形象逐渐的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儿童的生命特质和生活经历开始被作家们所关注,制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儿童形象,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