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黄土地上的绿色典范

黄土地上的绿色典范_第1页
1/10
黄土地上的绿色典范_第2页
2/10
黄土地上的绿色典范_第3页
3/10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黄土地上的绿色典范(外一篇)黄土地上的绿色典范(外一篇) 记得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我们那时候不上幼儿园,也不上学前班,直到 7 岁时上小学一年级,7 岁以前就在家里玩,有时家里没人照看时就被大人们带到劳动的田间地头玩。5 岁开始就帮大人们干农活,到田野拾粪、挖野菜是干得最多的活。不论春夏秋冬,早晨 6 点村东山坡木杆上的高音喇叭准时奏响《东方红》乐曲,大人孩子都开始起床各干各的事儿。高音喇叭及时把新闻送向每个人的耳朵。那时从高音喇叭中常常听到湟源县和平公社小高陵人民战天斗地学大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新闻。1972 年的夏夜,打麦场上放映电影《地道战》,放映前加映了新闻简报和《治山造林保水土》的记录片,内容是常常在高音喇叭里听到的小高陵人民战天斗地,在干旱浅山上造出层层梯田,在梯田边栽活了树,让那光秃秃的黄土山布满了树,黄色变成了绿色,制造出人间奇迹的故事。大人孩子们都看得特别认真,其中的主题曲《小高陵人民多奇志》常常在高音喇叭里播放,天天在校园里唱,晚上在电影上又看又听,显得特别亲切。加映结束后大队长还用话筒讲了组织村里干部参观小高陵的情况和今后要学习小高陵的事。从此小高陵这个名字就在心里扎了根。“青海高原风光好,日月山下红旗飘。人如海、歌如潮,挥银锄、志气豪。劳动开创新天地,高山低头河改道,小高陵人民多奇志,荒山秃岭换新貌……”的歌声一直在耳畔萦绕。 巧的是我长大后学了林业专业,在省林业部门工作,不时想起以前在故乡田野里听到和打麦场上电影里看到的小高陵人民修梯田、植树造林的故事,一直想着有机会去看看小高陵。 20XX 年深秋的一天,我终于走进了湟源,走近了小高陵那片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土地。湟源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是湟水河的源头,却是黄土高原的尽头。不论在史料上,还是文学字眼上,湟源位于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区,是青海省内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线,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而最鲜亮的大概要数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区,也就是说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原到湟源,就走到了尽头。 第一次认真端详湟源的山、湟源的地和水,湟源境内的黄土山是黄土高原的最东端,也是黄土高原海拔最高的地方。全县 1509 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布在海拔 2260~4898 米之间,高差大,地貌包含川水、浅山和脑山,年平均降水量只有 400 毫米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黄土地上的绿色典范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