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选修 1 生物技术实践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专题 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5、学时数: 2课时(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了解泡菜制作的原理、方法,尝试制作泡菜;了解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及测定其含量的原理,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讨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2、内容分析:本课题以实验为依托,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泡菜制作的方法、步骤以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方法。其中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是本节的重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是本节的难点。 3、学情分析:泡菜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的食品,农村家庭几乎都有制作泡菜,多数学生对泡菜的传统制作工艺有所了解,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学习的基础和实践条件。 4、设计思路:本专题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的泡菜食品,引入主题──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注重身体健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实践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利进入本课题的研究。 基本思路如下(课堂教学 2课时): (1)课前以学习小组形式调查泡菜的种类,了解泡菜的制作原理与方法;尝试制作泡菜,做好在课堂上展示的准备。 (2)第 1课时,组织学生展示实践成果,交流自主学生体会,对小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讨论相关问题。 (3)第 2课时,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讨论学生学习测定亚硝酸含量的方法。 (4)课后分小组实验,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了本专题学习总结。 三、教学过程 学习 阶段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实践 实践指导: ①组以学习小组; ②制定实验方案; ③实践答疑解惑; ④准备成果展示与交流 调查自学、尝试制作、学习记录 通过小组合作自学、实践体验,初步了泡菜制作的原理、方法 第一学时:泡菜的制作的原理、方法与讨论 引入 课题 展示课题背景 展示学习目标 听讲、观看、明确学习要求 通过课题背景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课题。 泡菜制作的基础知识 组织展示实践成果,交流学习体会 组织讨论、分析,总结展示: ① 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 ②乳酸菌及其在泡菜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③泡菜的制作应注意哪些条件。 小组展示成果,交流学习体会,讨论泡菜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