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7 届高三(实验班)第十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 页。时量 150 分钟,满分150 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本试题卷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按题号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 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 !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换言之,《诗经》之“风” ,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 ,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 “风” 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