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题目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指导教师张桂院别教育学院班级小教10语文学号10108090246姓名楼如蔚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第一部分选题的意义近日,一连串的校园砍杀事件,体现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漠视、情感荒漠化(常感到不快乐、不幸福)、社会责任感淡化等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世界呼吁教育理念应由“学会生存”转变为“学会关心”,“关心教育”应该作为培养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人的选题是“关心教育理论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建构”,该选题针对现在的师生之间关系的疏离、关心的缺失。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们就应该鼓励甚至强迫小孩子去学习我们为其事先规定的课程内容。我们呼唤关心教育,需要老师与学生建立关心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仅仅说“我关心”是不够的,这只能说明你的确试图去关心学生。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也即“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师生关系是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校园里的各种群体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双方民主平等交往、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教学相长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是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11]关心教育理论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富有影响力的德育理论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这一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备受关注,成为西方教育理论的强音。关心教育理论对今天学校关心文化、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关心教育理论的现实背景研究首先,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巨变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关怀要求。传统家庭的结构功能发生急剧的变革。成人对个性化的追求促使他们趋向于以冲突的方式应对家庭中的不平等,许多家庭的破裂与重组在所难免。家庭破碎与重组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莫过于儿童。诺丁斯在《教育哲学》等书中提出:教师是贫困家庭子弟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体面人,教师必须引导这些孩子创造有尊严的生活,不再步其父母后尘。现实背景之二是教育背景。诺丁斯在《对学校关怀的挑战》一书中曾愤慨地批评了按标准化步骤搬砖块式的教育模式扼杀了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关怀能力,把教学阉割得了无生趣。她明确抨击了“学科结构化改革”运动将教学活动简化为固定模式的做法,指出它与科学、认识论及伦理学领域中存在的“方法至上”的趋势一脉相承。现实背景之三是肇始于经济效益至上主义的“新道德”现状。“正如丹尼尔.贝尔冷眼分析的那样:现代美国经济领域的全部活动都严格地遵照‘效益原则’运转,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在这个日趋非人化的体系中,人的丰满个性被压榨成单薄无情的分工角色。作为代偿,这个日益强大的技术与经济共同体又宽宏无度地许愿社会进步的奇迹,提供广泛选择就业和社会流动的自由,促进社会享乐倾向。”所谓“新道德”是美国品格教育家托马斯.里克纳对美国道德现状的评语。它的典型表现是“先为自己着想、自行其道和自我放纵”。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是直接针对自私、冷漠、暴力等道德滑坡的现实和教育机构中关心缺失的现实而提出的。[2]综上所述,在分析了关心道德理论由之生长出的现实背景之后,我们将焦点置于关心理论本身。现今社会呼唤关心教育,关心教育是基于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开展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关心教育的理论关注研究关心教育不仅有其现实背景,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理论中很多人关注的问题。这其中突出的要数麦克菲尔、迪勒、诺丁斯的理论观点。英国学校德育家麦克菲尔等提出了德育的体谅模式。在这里,“体谅”既指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别人。麦克菲尔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的相处,无论喜欢或者是不喜欢,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青少年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社会试验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