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 老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 12 月 15 日 07:45 来源: 人民网-《健康时报》 秦伯益院士在江西井冈山黄洋界。精彩阅读: 30 而立, 我未立; 40 不惑, 我常惑; 50 知天命, 我知而不多; 60 耳顺, 我有进步, 但不够; 70 从心所欲, 不逾矩, 这点, 我倒提前做到了。 我为自己作了一个倒计时的行动安排: 70 岁不出国, 80 岁不出游, 85 岁不出京, 90 岁不出院, 95 岁不出门, 100 岁不下床, 请求安乐死。 人走了, 茶自然会凉, 而且茶水还应倒掉, 因为茶杯还有它用。能作出合乎自身特点的安排, 以提高自己老龄期的生活质量, 这才是生活的强者。 将来我走时, 不必开什么追悼会, 到时请告诉大家, 我走得很愉快, 很舒坦, 因为我曾是一个长寿而欢乐的老头儿, 我充分享受了人生, 我知足了。 编者按: 她是中国药理、 毒理学领域成绩斐然的科学家, 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少将, 是院长, 也是一位云游四方的旅行家。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年近 80 岁, 她用”清楚、 通畅、 不高、 不大”八字来概括自己的健康状况: ”头脑清楚, 呼吸和两便通畅, 血压血脂血糖不高, 心肝脾前列腺不大, 这辈子没住过一天医院。” 她就是秦伯益院士。 11 月 2 日晚上, 中国工程院医疗保健报告会上, 秦伯益院士以她自身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经历, 向院士们畅谈了她对老年生活的认识。 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为 13.26%, 达到 1.7765 亿。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生活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现将秦老本人对于晚年生活的感悟整理刊出, 希望能给老年人带来一些启示。 我不是老年学讨论工作者, 也没有对老年人问题作过调查讨论, 只是偶然与一些老年同事谈谈老龄问题, 逐渐感到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差别较大, 这种差别对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很明显。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人生有不同年龄阶段, 青年时是女儿, 中年时做妈妈, 老年后当奶奶, 晚年就成了太婆。在工作中, 也同样有相应的角色转换。如体育界, 青年时是运动员, 中年时做教练, 老年后当裁判, 晚年就成为观众了。 这就叫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当龄时应恪尽职守, 干得有声有色。过了这个阶段, 就应调整心态, 进入新情况, 无怨无悔。 假如做女儿时不好好学习、 积极向上, 就难以成才; 做妈妈时假如不下抚儿女, 上敬公婆, 家庭就难以和美; 做奶奶、 太婆时假如还要事必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