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号称经济头号大敌。正确把握通货膨胀的概念,深入了解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付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概述(一)、概念分析通货膨胀是与价格上涨相关联的范畴,但它又不是简单的价格上涨所能够概括的。通货膨胀应该怎样定义?一般比较认同的看法是,通货膨胀可以被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或价格总水平)的持续的大幅度的上涨。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些商品价格的上升或者相对价格水平的上升;第二,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而不是短时间内的上升,然后又下降;第三,通货膨胀反映的是较大幅度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种小幅度内的价格总水平变化。(二)、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1、“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源自于需求的过剩,即“供不应求”的现象。换而言之,在需求出现过剩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商品价格的普遍的、持续的上涨,即出现通货膨胀。如自发性消费的上升、自发性储蓄的减少、自发性投资的增加、一次性税收的减少、出口的上升、自发性进口的下降、货币供给的增加、货币需求的下降等,上述因素所引起的总需求上升使得价格总水平上升,并且只要没有什么力量使总需求下降,价格就不会降低,所以这里得到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将是持久的。这就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的一般机制。2、“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不同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成本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是从供给方面出发来考虑的,指的是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纯粹由于供给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分为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进口成本型通货膨胀。3、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三)、通货膨胀的测量指标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物价指数:第一,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的是相当于某一固定年份(基年)购买产品与服务的某一标准集合或者我们称之为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费用,在当期购买同样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花费情况。第二,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等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这是对给定一组商品的成本的度量。它与CPI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原料和中间产品。第三,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这三种物价指数都能反映出基本相同的通货膨胀率变动趋势,但由于各种指数所包括的范围不1同,所以指数并不相同。消费物价指数(CPI)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最密切,因此,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衡量通货膨胀。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压力成因(一)、食品类价格上涨堪称“罪魁祸首”去年价格总水平上涨,主要是粮食及以粮食为原料的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推动的。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的不断减少、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内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因美澳等主要产区受灾减产,国际粮价节节走高,加之近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干旱现象,农作物大面积受损,因而国内粮食价格在供给冲击下快速上涨,并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表的报告指出,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上涨,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231点,与去年12月相比上升3.4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上升,为粮农组织1990年开始统计全球食品价格以来最高。(二)、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着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就是说通货膨胀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量大。2008年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