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东西比较枯燥,但我希望兄弟们耐下心来看完它。因为如果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你对微距拍得再好, 那也带有撞彩的味道,缺少必然性。把它学透了,你对景深的掌握就会得心应手,稳操胜券。我们可以把镜头的透镜组看作是一个凸透镜,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这个“凸透镜 ”时,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再以锥状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焦点与透镜中心(严格讲是透镜组的后节点)的距离就是焦距。下面是其示意图:图 1与焦点相对应的被摄物体必然是最清晰的。焦点所在的、 与镜头平面相平行的那个平面叫做焦平面,焦平面上的各点也必然是清晰的。事实上,焦平面不是平面,而是一个以焦距为半径的弧形曲面。当焦点落在传感器(CMOS )上时,这个曲面不可能与传感器全部密合,所以相片中心部分总是比四角清晰,就与这个因素有关。焦距越长, 也就是曲面的曲率半径越长,这个曲面越接近平面,这个差别就越小,以致可以被忽略。焦距越短,这个差别就越明显。所以我们想拍整个画面都清晰的照片时,用长焦比用广角好。拍微距就无所谓了。焦点上的影像最清晰,焦点前后还有一段距离内的影像也还是清晰的,一直到某一点, 它的投影图像已经从一个点扩散到一个圆,我们认为不能再接受了,这个极限点我们就称之为弥散圆。弥散圆的直径允许有多大呢?一般取为0.035mm ,也即当你晒印5’’相片并把它放在25-30cm 的明视距离处时,你的肉眼不会感觉它有颗粒感。焦点前的弥散圆到焦点的距离就是前焦深,后面一段就是后焦深。实地上与之相对应的距离就是前景深和后景深,两者相加就是摄影的景深。景深范围以内的图像我们都会觉得它是清晰的,超出这个范围我们就会觉得它糊了或是虚了。下面就是弥散圆和景深关系的示意图:图 2图 3过去我们都知道,景深大小与光圈有关,调节光圈就是调节景深。其实,不但光圈(F)与景深有关,而且弥散圆直径(δ)、焦距( f)和拍摄距离(L )这 3 个因素也都与景深有关,后两者对景深的影响甚至比光圈更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景深提前放在这里讲,而不与光圈放在一起讲的原因。下面我们看一看景深公式,就会明白景深与四者的关系了。在现阶段, 我们没有必要去进行定量计算,只要进行定性分析,认识景深的实质以及四个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就行了。从上面公式我们可以找到几条规律:1、后景深什么时候都大于前景深,至多两者相等;2、光圈( F)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3、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