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画的线描与教学关于中国画的线描与教学白描,是中国画技法之一,源于古代的“白画”,即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多数指人物和花卉,也称线描。作为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之一,线描不仅是造型的基础,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一、线描对客观物象的主观表达线条能够表达物象的一定真实的造型,纯粹的不表现任何物象的线,在绘画作品中是不具备审美意义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本身是无所谓线的,我们所看到的线,实际上是物体在光的影响下显现出的面与面、结构与结构相交界的部分所形成的交接线。所以线条是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画在以线造型的过程中,依据物象本身的形象结构特点,借助自然界光线对物体结构的影响进行造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又排斥光的影响在物体表面所产生的阴影和明暗。这种线条的造型,一方面能够表现客观物象自然真实的部分,另一方面在观察中又包含着对物象的主观感受。在线条的造型过程中,由于这种主观感受的融入,使得画面形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既客观又主观地表达着物象结构和意蕴,这种“得意”的造型,不仅无损于形象的完整,反而使形象更加生动,线的组织更具形式美感,艺术形象更具感染力。二.线条表达的审美诉求。笔墨,是在晚唐的水墨画出现之后,才被分为笔法和墨法,荆浩《笔法记》中曰:“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墨用以勾线,笔用以运笔,二者结合虚实点墨,意味无穷。1.单纯中丰富的线条表达线描在历代不同时期有着相异的审美需求。在唐代之前,线描的表达要求中锋圆转,运笔中起承转合力量均匀,墨迹自始至终保持粗细一致,线条形式相对单纯,但在单纯中也追求多样的线描风格:有的柔和匀结如春蚕吐丝;有的瘦硬刚劲弯曲盘折如铁线;有的流畅自由轻盈婉转;有的森严雄壮,紧劲梗直。这种风格的差异最早被张彦远发现并在《历代名画记》中加以概括总结,专论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的用笔。他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张僧繇点曳断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划,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吴道子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鬚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四位线描大师中,顾恺之的画见于宋人摹本,他的《洛神赋图》线条秀润柔劲,如春蚕吐丝,而《列女仁智图》的线条则粗壮有力,圆浑流畅,其势飞扬。陆探微和张僧繇的画作已失传,但据说陆探微创造了“一笔画”,也许是意在解决线描人物中的笔顺问题。吴道子的画也没有真迹,他的作画风格和气势,只能在壁画上窥见一斑。苏轼评价吴道子的壁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他的线条遒劲雄壮,飞扬流动,用笔率意活泼,极具个人风格。《送子天王图》中,线条劲健飞舞,流畅洒脱,气脉贯通,以兰叶描法笔笔相生,顿挫转折注重轻重疾徐的变化,是典型的吴道子画风,被称为“吴带当风”。2.笔墨创新中的线描新风格。从唐末至北宋前期,是一个线描发展的新时期。时代的更替,人们文化生活的发展,必然地对绘画有了更多新的审美要求。五代荆浩及时地以一部《笔法记》对山水画(同样也适用于线描)的笔法进行了总结。“凡用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传为卫夫人的《笔阵图》则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相较之下,荆浩对于“肉”持肯定其审美价值的态度,同时,在用笔形式上的“筋、肉、骨”的审美要求之外,提出在精神方面的“气”的审美价值。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谈到了一些用笔有特点的画家,同时专门就“论用笔得失”有一章,曰:“画有三病,皆系用笔”,三病是:“一曰版,二曰刻,三曰结。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扁不能圆浑也;刻者,笔迹显露,用笔中凝,勾画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