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社制度终结后的浙北农村政治与经济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社制度终结后的浙北农村政治与经济——浙北农村调查引发的思考 假如我们把 70 年代中期的公社看成是当时农村社会的存在方式, 那么, 改革开放就是对这种存在方式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 它使农村由公社向村落传统复归, 浙北农村进展就起始于对公社制度的否定。可是, 复归是有限的, 农村没有退回到传统的村落中; 否定是局部的, 公社的很多东西溶入到新的体制中, 并给农村的进展打上了自己的印记。 农村因而超越了传统的循环, 现代化有了崭新的起点。 一土地与农民 土地问题是农村社会中最重要、 最敏感、 最棘手的问题,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构成农村社会的一对基本关系, 它制约着其它各种关系, 甚至影响着农民的情感和村落文化。 农民眷恋土地, 不少人放弃迁居城镇的机会, 必甘情愿地把家安在村落中。传统农民的选择是导致土地的人口压力过重的原因之一。 土地改革均分了土地, 但没有改变传统的土地所有制度; 农业集体化彻底废弃了土地私有制, 并按理想模式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单纯的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历史上早已存在的人口压力过重的问题, 由于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和选择单一进展农业的模式, 这一问题在公社时期特别突出。2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公社尽了极大的努力解决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可是美好生活的许诺在实践中演化为年复一年的持续的贫困, 与充满希望的语言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没有希望的田野。 生活的现实影响着农民的土地观念, 而观念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现实。在这里, 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1956 年春天, 浙北的农民交出珍藏着的土地证。很难厘清每一个农民的真实动机, 但能够肯定的是, 农民自己把土地证送到了高级社。那些最保守的农民时时做着退社的迷梦, 甚至实行破坏合作社的行动。至少到 60 年代初期, 我们还能遇到这样的农民。假如那时终结公社, 其结果很可能恢复土地私有制, 因为那时农民中存在着强烈的恢复私有土地的欲望。 一场持久而深化的革命教育了农民, 使她们渐渐打消了”还我土地”的念头。因为不论当时土地公有过程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 土地私有已不再可能。 时间的推移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一批怀恋着土地的老年农民渐渐退出了农村的社会生活舞台, 公社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土地没有什么感情, 其中的有些人甚至厌恶土地。年轻的农民所思虑、 所向往的不是获得土地, 而是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