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一、“田制不立”:宋人之语?元人之语?二、“田制不立”中“田制”的含义。三、“不抑兼并”?四、“抑制兼并”仍是宋代政坛的主流思想?五、宋朝政府的抑制土地兼并政策。六、对“不抑兼并”政策看法。相关论文葛金芳《试论“不抑兼并”——北宋土地政策研究之二》,《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唐兆梅《析宋代的“不抑兼并”》,《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叶丽蕙《试论宋代不抑兼并的原因》,《昭通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马兴东《宋代“不立田制”问题试析》,《史学月刊》1990年第6期。蔡绍荣《也析北宋的“不抑兼并”——兼与唐兆梅先生商榷》,《学术月刊》1993年第12期。秦晖《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4期。游彪《宋代“禁寺、观毋市田”新解》,《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杨际平《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熊燕军《从公平优先到效率优先:“不抑兼并”与唐宋变革》,《学术探索》2006年第6期:于干千《基于博弈论的“不抑兼并”土地制度分析———以唐宋农地制度的演进为视角》,《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薛政超《也谈宋代的“田制不立”与“不抑兼并”——与<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一文商榷》,《中国农史》2009年第2期。耿元骊《宋代“田制不立”新探》,《求是学刊》2009年第4期。王辉《北宋“不抑兼并”、“田制不立”政策新论》,《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郑辉《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中国市场》2010年第24期。一、“田制不立”:宋人之语?元人之语?杨际平认为,说宋代“田制不立”者并非宋人,而是《宋史》的作者。《宋史》卷一七三《食货上﹒农田》:“自景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仁宗继之,益务约己爱人。即位之初,下诏曰:‘今宿麦既登,秋种向茂,其令州县谕民,务谨盖藏,无或妄费。’上书者言赋役未均,田制不立,因诏限田:公卿以下毋过三十顷,牙前将吏应复役者毋过十五顷,止一州之内,过是者论如违制律,以田赏告者。既而三司言:限田一州,而卜葬者牵于阴阳之说,至不敢举事。又听数外置墓田五顷。而任事者终以限田不便,未几即废”。《宋史》卷一七四《食货志·赋税》:“宋克平诸国,每以恤民为先务,累朝相承,凡无名苛细之敛,常加划革,尺嫌斗粟,未闻有所增益。一遇水旱摇役,则镯除倚格,殆无虚岁,倚格者后或凶歉,亦辄镯之。而又田制不立,圳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未尝考按,故赋人之利视前代为薄”。一、“田制不立”:宋人之语?元人之语?薛政超认为,说宋代“田制不立”者就是宋人。王应麟《玉海》卷一七六引《国史食货志》:“仁宗即位之初,下诏谕民谨盖藏。上书者言赋役未均,田制不立,因诏限田:公卿已下毋过三十顷,牙前将吏应复役者毋过十五顷,止于一州之内。任事者以限田不便,未几即废。时又禁近臣置别业京师,著为法。”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自祖宗承五代之乱,王师所至,首务去民疾苦,无名苛细之敛,划革几尽,尺缣斗粟,无所增益。一遇水旱徭役,则蠲除倚阁,殆无虚岁。倚阁者后或岁凶,亦辄蠲之。而又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二、“田制不立”中“田制”的含义杨际平:宋元时人论“田制”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种是专指“井田制”,另一种涵义是指各种土地政策、土地法规,乃至对土地的规划、利用等等。唐兆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自由兼并就是宋代的田制,就是新时期的田制,就是,不立田制的田制。”刘复生:不立田制不等于没有土地制度,更不等于没有土地政策,而是放任对土地的买卖,不抑兼并,国家维护土地私有权,鼓励自由垦辟土地。薛政超:国家不再实行土地国有,放弃对土地的分配实行干预,允许豪强兼并,放任土地买卖与土地集中,大行“兼并之法”。耿元骊:“田制”就是“限田”,并没有作为“制度”的特殊含义!也没有暗含将其与前代的"均田制”作对比的隐前提。从学术逻辑体...